一、錨定國家戰略,布局跨域調研2025年暑期,南京審計大學內部審計學院“內審先鋒”社會實踐團隊緊扣“專業賦能產業、精神涵養職業”核心方向,圍繞國家能源安全與“一帶一路”戰略需求,赴大慶、北京及中電二公司海外項目對接點開展跨區域實踐調研。團隊走進大慶油田、中電二公司、北京中油測井國際公司及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在審計實務探索與紅色精神浸潤中,搭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為審計專業學習注入產業視角與精神力量。

(圖為調研組及團隊成員在中電二公司合影。周煜 供圖)
二、拆解產業邏輯,踐行審計實效團隊以大慶油田為核心實踐陣地,深度拆解能源產業運行邏輯與審計價值。實踐從大慶油田石油科技館開啟,成員系統梳理石油工業全流程——從“找油會戰”時期的人工勘探,到現代智能油田的技術革新,無人值守系統實時監測井口壓力、數據監控平臺動態追蹤開采量,這些技術應用讓團隊直觀意識到:審計需緊跟行業數字化轉型,在數據洪流中挖掘風險點。隨后,團隊深入第八采油廠、第六采油廠開展專項審計:在自然資源管理環節,借助GIS地圖比對土地審批文件與實際用地范圍,發現2處歷史遺留的用地邊界模糊問題,協助企業補充備案材料,規避合規風險;在井下作業審計中,分析抽油機運維數據與維護記錄,發現設備磨損檢測周期過長的隱患,提出“按季度增加專項檢測”的內控建議,幫助企業減少因設備故障導致的停產損失。這些實踐讓團隊深刻體會到,審計是能源企業“降本增效、綠色發展”的守護者,每一次數據核查都在為資源安全筑牢防線。
三、聯結紅色基因,涵養職業操守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泛黃的鉆井日志、銹跡斑斑的安全帽、復原的“泥漿池壓井噴”場景,將團隊帶回“找油會戰”年代。當看到場景中,鐵人帶領工人赤腳跳進零下幾十度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堵住井噴時,成員們不禁將鐵人精神與審計職業操守聯結:鐵人“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的嚴謹,恰與審計“以事實為依據、以準則為準繩”的底線要求高度契合;“三老四嚴”的作風,更是審計人員抵御利益誘惑、堅守客觀公正的精神支撐。一位成員在實踐日記中寫道:“以前覺得審計是冰冷的數據與流程,現在才明白,審計需要‘敢于揭短、勇于擔當’的溫度,而鐵人精神就是這份溫度的來源。”
四、破解絲路痛點,護航項目合規團隊在北京及中電二公司海外項目對接點:聚焦“一帶一路”跨國審計痛點,團隊與中電二公司、北京中油測井國際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在中電二公司,成員圍繞東南亞、中東海外項目,破解跨境審計難題:面對跨境資金管理中的匯率波動風險,參與核查“境內外資金池”劃轉流程,發現1筆延遲到賬的境外工程款因匯率變動產生3%損失隱患,協助企業制定“分批次結算+匯率鎖定”方案;針對文化差異導致的審計溝通障礙,與企業審計部共同編制“跨文化溝通手冊”,收錄當地商務禮儀、合規禁忌等內容,為后續項目審計掃清障礙。在北京中油測井國際公司,團隊以“制度審計”為核心,分析覆蓋蘇丹、哈薩克斯坦等國業務的制度體系:通過視頻訪談蘇丹作業區一線工程師,發現當地環保法規更新后,企業原有“鉆井廢棄物處理流程”未同步調整,存在合規漏洞;成員隨即對照國際環保標準與當地新規,編制12頁審計工作底稿,提出“增設當地環保部門前置審批環節”等12條修訂建議,有效解決“制度落地難”“數據驗證成本高”的現實問題。這些實踐讓“審計服務國家戰略”從抽象概念變為具體行動——每一次合規審查,都是在為“一帶一路”項目可持續推進保駕護航。
五、深化專業認知,錨定審計使命
(圖為團隊成員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合影。周煜 供圖)
此次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是“內審先鋒”團隊從“課本到現場”的跨越,更是從“專業學習到價值認同”的升華。團隊既在能源審計、跨國風控中深化了專業認知,也在紅色精神中錨定了職業方向——未來的審計人,既要以數字化能力應對行業變革,更要以職業精神守護國家經濟安全。這份實踐收獲,將成為成員們后續學習與職業發展的動力,推動他們在審計事業中踐行“為國審計、為民審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