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風裹挾著盛夏的燥熱,也吹來了學子們走出校園、擁抱社會的熱忱。為響應中國計量大學暑期社會實踐的號召,這個暑假,信息工程學院的同學們組成實踐小隊,懷揣著對非遺建設的好奇與對其發展的關切,踏上了暑期社會實踐實踐之旅。
【紋路里的千年應答——大師心法與青年追問】
木雕大師陳一中在藝術館現場解讀《江南帝王州》,“沉得下來,才能浮得上去”;竹編非遺傳承人盧孝強在竺藝堂把篾片彈得脆響,坦言現代人手勁不足古法一成,呼吁把竹編從器具變裝置;藍染匠人妥妥在林棲三十六院支起藍缸,親手講述藍染工序,讓游客親手染出一朵屬于自己的靛青花。三場對話,刀聲、篾影、染香交織成同一句話:技藝的活化不在炫技,而在守正創新,把個人審美寫進千年工序,讓傳統在掌心繼續呼吸。

【從鑿痕到光影——一座城市的立體年輪】
中國木雕博物館以歷史、生活、大師、世界四廳為軸,系統呈現新石器時代鑿痕到當代創意木雕;盧宅古建筑群以“前堂后寢、中軸對稱”的格局,把600年“三雕”實物嵌入江南士族生活場景;小鎮客廳再添多媒體沙盤互動,講述著小鎮發展歷史與布局規劃。三處空間互為注腳,將展陳、建筑、科技串成可漫游的“立體教材”,實現從觀看到參與的跨越,讓城市本身成為一座會生長的博物館。
【老手藝的新賬本——市場風向的嘗試與探索】
紅木城店主直言高端家具遇冷,但仍對未來的發展和機遇充滿期待;明秀工藝靠 “微型農具”打開伴手禮市場,從農耕系列到益智玩具,這家注冊了 30 余項專利的企業,正把木雕從 “觀賞品” 變回 “日用品”; 逸云工藝的陸一軍大師,把 “家、和、福、順” 刻進了屏風:牡丹繞 “家”,蓮花纏 “和”,葫蘆纏 “福”,柿子傍 “順”。“非遺不該只在博物館里,掛在老百姓客廳里,才算真活了。”

從木雕博物館的歷史年輪到盧宅古建筑的匠心沉淀,從藍印花布的古韻留香到竹編技藝的創新探索,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實踐小隊的東陽之行,不僅是一場非遺文化的深度感知之旅,更是一次對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的近距離觀察。無論是木雕大師的堅守、藍印花布傳承人的探索,還是非遺工坊的轉型嘗試,都讓我們看到非遺文化在當代的生命力與可能性。這場實踐之旅雖已落幕,但學子們對基層文化治理的關注、對非遺傳承的思考仍在延續,而東陽大地上非遺與時代共振的故事,也將繼續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