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蟬鳴漸起。6月21日,皖江工學院“皖美平鋪,薪火賡續”實踐團隊懷揣對非遺文化的熱忱,先走進安徽省蕪湖市鐵畫博物館,鐵畫工坊,蕪湖市博物館,進行學習走訪。了解了鐵畫的起源、發展歷程、地位和影響,同時領會了蕪湖鐵畫的藝術特色,感悟到了蕪湖鐵畫的文化底蘊和巨大魅力。在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契機下一群熱愛非遺文化的青年們就這樣踏上了一段別樣的旅程——三下鄉,彩繪傳承 。(通訊員 馬季)

圖為實踐隊隊員近距離學習鐵畫的制作過程 韓志亮供圖
文化困境遇青春作答:讓鐵畫走出展館,走進生活
作為江淮文化的璀璨符號,蕪湖鐵畫以鐵為墨、以錘為筆,堪稱中國鐵藝美術的獨絕之作。然而,在時代快速變遷的沖擊下,這門古老技藝的傳承正面臨斷層危機。如何讓鐵畫從博物館的展柜中“活”起來?實踐團隊給出了青年答案——利用暑期深入鄉村,以墻繪為媒介,將鐵畫的剛勁線條與藝術神韻,融入村民日常可見的生活場景,喚醒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非遺的關注與熱愛。
匠心籌備繪傳承藍圖:融本土特色,顯鐵畫精髓
為讓墻繪既還原鐵畫本色,又貼合當地文化,志愿者們多番走訪當地文化館與鐵畫老藝人,搜集歷史資料與技藝細節;實地考察墻繪地點,摸清環境條件;還邀請當地學校校長擔任顧問,共同打磨設計方案。他們巧妙將平鋪鎮的鄉土元素與鐵畫制作流程相融合:以樹木、山水呼應地域文化,用動態線條與光影效果勾勒鐵畫的剛勁質感,借透視技巧營造立體視覺,歷經多次修改,一幅幅兼具藝術性與故事性的鐵畫墻繪設計圖終成定稿。
酷暑堅守踐青春擔當:分工協作,攻克難關
盛夏的熱浪擋不住傳承的腳步。在平鋪鎮當地學校,志愿者們開啟了為期一周的墻繪實踐。每日清晨,他們便各司其職:調色、打底、勾勒細節,默契配合推進創作。高溫炙烤下,汗水浸濕衣衫;突如其來的降雨,讓剛完成的畫作面臨風險;不平整的墻面,更是給精細描繪帶來挑戰。但團隊成員從未退縮,用耐心與堅持,一點點將設計圖變為墻上的生動圖景。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墻壁上繪畫 馬季供圖
墻繪傳情啟文化共鳴:師生互動,共燃非遺熱情
當一幅幅鐵畫墻繪在校園里綻放,不僅為校園增添了文化氣息,更成為非遺科普的“活課堂”。學生們圍在墻繪前,好奇地追問鐵畫的歷史與技藝,志愿者們則趁熱打鐵,講述鐵畫背后的故事。為讓更多人參與其中,團隊還邀請村民與青少年親手體驗繪畫,在一筆一畫間,加深對鐵畫的理解,也讓校園里的文化凝聚力愈發濃厚。


圖為項目的最終效果圖 韓志亮供圖
責任與未來的展望
攜手同行譜未來新篇:掛牌共建,延續傳承使命
活動尾聲,皖江工學院與平鋪鎮九年制學校舉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揭牌的瞬間,標志著雙方在非遺傳承與文化保護領域的合作正式啟航,未來將攜手挖掘鐵畫文化內涵,向更多青年傳遞非遺魅力。
分享會上,志愿者們紛紛感慨:“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非遺傳承的緊迫感,也明白了青年肩上的責任。”他們計劃未來通過舉辦鐵畫工作坊、展覽等形式,讓更多人走進鐵畫、愛上鐵畫。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學校老師的集體合影 韓志亮供圖
這場暑期“三下鄉”,以墻繪為橋,讓古老的蕪湖鐵畫煥發新生;以青春為筆,在江淮大地上書寫了非遺傳承的新故事。它不僅提升了鐵畫的社會知名度,更在年輕一代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讓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潛移默化中深深扎根。通過這次活動,志愿者們讓鐵畫這一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墻繪實踐活動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將鐵畫的形象傳播給更廣泛的群體,提高了鐵畫的社會知名度,也有助于年輕一代了解和記住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同時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