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坡子街文化新發展途徑,以新媒體賦能坡子街文學創作,推動“全民文學”進步,泰州學院人文學院“文寫百態,紙載溫情——探索坡子街文學全民共創”項目團隊,于6月15日至9月4日在泰州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坡子街文學與全民文學雙向賦能奠定堅實基礎。
一、溯源初心,錨定坡子街文學發展方向
7月15日,團隊前往泰州晚報報社,參觀泰州報業傳媒集團融合發展展示館。館內老百姓的真誠投稿打動了團隊成員,“非虛構、接地氣、抒真情”的坡子街文學宗旨深植人心。隊長顧曉彤明確表示,將通過多種途徑推動全民文學創作。
在隨后的座談會上,雙方圍繞“坡子街新文學”建設展開規劃。泰州晚報副刊運營部副主任仲金城提出,新時代青年需開拓文學新發展模式,助力坡子街文學實現跨時代轉變,重點做好“全民文學”推廣;泰州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則指出,坡子街文學作為潛力老牌文學刊物,需堅守初心、緊跟時代,方能探索出文學創作新思路。
二、扎根實踐,搭建全民文學互動橋梁
團隊走進泰州博物館、萬象城商業中心、泰山公園等地,通過設置特色文學互動環節,吸引各年齡層民眾參與,喚醒大眾對文學的熱情。
在泰州博物館,團隊成員依托古樸環境開展“古詩對下聯”活動。團隊展示“青石板上苔痕淺”等上聯,不僅有大學生對出“碧紗窗下月如霜”并與成員探討對仗技巧,孩子們也在家長鼓勵下嘗試對句,雖顯稚嫩卻充滿童趣。
當天下午我們轉戰萬象城商業中心,針對年輕群體推出“現代三行詩續寫”環節。以“夏日的陽光,在玻璃幕墻上”為開篇,大學生陳同學創作“折射出七彩的夢,跌進奶茶的甜香里”,初入職場的李女士寫下“跳躍成細碎的光斑,落在匆忙的鞋尖上”,現場充滿青春創意氣息。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泰山公園,聚焦兒童群體,以“風箏、草地、歡笑”為關鍵詞開展創作。孩子們在家長陪伴下,用稚嫩語言描繪公園記憶,如“綠色草地軟軟的,我的風箏飛得好高,風里都裹著我的笑聲呢”,盡顯童真與自由。隊長顧曉彤表示,這樣的創作才是“接地氣”的坡子街文學,未來全民文學將成為百姓“文字家常”。
三、網絡賦能,拓寬時代文學傳播邊界
團隊借助小紅書、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開設“賽博日記”“時光收藏夾”“創意征文”等線上專欄。這些專欄聚焦不同年齡段網絡愛好,打造大眾專屬文學空間,既展現了大眾對新時代文學的追求,也彰顯了新時代文學蛻變的意義,為坡子街文學傳播注入新活力。
四、跨域交流,凝聚全國文學發展合力
團隊走進海門融媒體中心,與海門作家協會開展線下創作交流,推動坡子街文學向全國性大眾文學符號升級。
活動由海門作協副主席顧靜華主持。海門文聯委員何惠石向團隊贈送原創詩集《永遠的沙土地》并簽名;海門作協主席范軍盛贊泰州文化底蘊與坡子街文學的全國影響力,肯定其在培育文學新生力量上的寶貴經驗。
項目負責人顧曉彤分享團隊實踐心得,希望實現兩地創作經驗共享。交流中,何惠石寄語青年“在浮躁中堅守內心”,劉雪中老師強調“好詩源于獨特經歷與深度思考”,蔡曉舟老師分享散文創作“貼近生活、挖掘細節”的經驗。最后,海門作協秘書長倪正平鼓勵兩地創作者以文學為紐帶加強聯動,讓大眾文學火種持續傳遞。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溯源、實踐、賦能、交流四大舉措,初步實現“全民文學”推廣目標。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全民文學領域,推動坡子街文學創新發展,讓這一文化品牌持續煥發活力,成為更多人熱愛的大眾文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