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寧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小“數”苗志愿服務隊積極響應“七彩假期”號召,以數學為媒,為困境兒童、流動兒童等群體精心打造了一個個別開生面的數學課堂。從千層餅的幾何奧秘到珠算的千年智慧,小“數”苗志愿者們用趣味和愛心點亮孩子們的暑期生活,讓知識傳遞更有溫度。
小“數”苗志愿服務團隊送課進行時 陳佳怡攝
數說家鄉情,潤澤稚子心 小“數”苗志愿服務隊懷揣著對教育的熱忱與對社區兒童的關懷,奔赴江北區綠梅社區和鄞州區菁華社區,從文化、生活、實際等方面為學生們帶去一系列獨具寧波地方特色的數學公益課堂。
三江口躍動的數字密碼 小“數”苗志愿者們帶著酥脆的溪口千層餅走進課堂,讓孩子們在品嘗舌尖美味的同時,觸摸數學在傳統美食里的印記——看月餅的圓形對稱、數千層餅的層次疊加,發現生活中藏著的小秘密。
小朋友好奇學習著幾何知識 鄭子婧攝
小“數”苗志愿者以漁網為鮮活載體,巧妙拆解平行四邊形的幾何特性與比例原理,更順勢引入拓撲學概念,將抽象理論與生活實例緊密勾連。她循循善誘、層層遞進,通過互動問答、趣味引導等方式激發學生思維活力,讓復雜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充分調動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積極性,助力學生在輕松氛圍中高效吸收知識。
童趣盲盒的幾何密碼 隨著小“數”苗志愿者講解數學游戲規則,同學們的探索熱情被點燃了。從巧算二十四點到華容道的邏輯推演,再到小火車填數的規律探尋,大家化身數學世界里的小小探險家。趣味比賽,像一把鑰匙,悄悄開啟了同學們“愛上數學”的大門。
小“數”苗志愿者循循善誘地推開了折紙世界的奇妙大門。當同學們的指尖在紙張上翻飛,親手折出精妙的三浦折疊時,他們不僅驚嘆于折紙藝術的神奇,更直觀感受到了藏在折痕里的幾何奧秘。這場動手實踐,像生動的思維訓練,既鍛煉了巧手,更讓幾何思維生根發芽。
榜樣故事傳遞家國情懷 小“數”苗們還講述了華羅庚毅然歸國的赤誠、蘇步青山洞授課的堅守,讓這些紅色數學家的故事走進孩子們的心田,他們用算盤算出核威懾力量的傳奇,讓數字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承載著溫度的文化密碼。數學從不止于解題計算的實用,更承載著代代相傳的精神基因。那些悄悄埋下的為國奉獻的種子,終將在未來綻放出擔當的繁花。
小朋友認真聆聽愛國數學家的故事 鄭子婧攝
情景教學筑牢安全防線 在數學知識學習之余,課程還巧妙融入了反詐教育。小“數”苗志愿者從孩子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詐騙場景入手,通過生動的情境模擬,讓他們身臨其境了解詐騙套路,并細致講解防范技巧。為了幫助孩子們鞏固所學,課堂上還設置了快問快答的互動測驗,讓反詐知識在輕松的氛圍中深入人心,有效增強了孩子們的反詐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
珠算聲聲傳古韻 童心點點啟新知 以珠算文化為媒,通過歷史溯源、算法教學和手工制作等多元課堂,小“數”苗志愿者為永紅社區和綠梅社區的孩子們開啟了一場跨越古今的數學智慧之旅,讓傳統珠算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框架拼裝承古藝 課堂上,孩子們跟隨小“數”苗志愿者的教學一步步學習安裝凹槽木棍固定框架,再將小木棍精準穿入算盤珠、嵌入凹槽,小心翼翼地組裝著材料包里的木珠和框架。當第一個完成組裝的孩子撥動算珠發出清脆聲響時,整個教室都響起了掌聲。“我的算盤要畫上星星!”“我要把名字寫在上面!”彩筆在制作好的木質算盤上飛舞,每個孩子都在專心致志地打造屬于自己的“專屬算盤”。
小小工匠上線!看我們算盤DIY 陳佳怡攝
這親手制作的算盤,不僅讓孩子們理解了算盤的結構原理,更成為連接古今的獨特紐帶。
口訣聲聲傳古韻 小“數”苗志愿者以“珠算算具發展史與基礎算法”為主題,帶領小朋友們開啟傳統計算探索之旅。
課堂開始,小“數”苗志愿者用一幅《清明上河圖》中的算盤鋪子場景,將孩子們帶入珠算的歷史長河,搭建早期計算認知。接著,小“數”苗志愿者結合動畫與實物圖,解析算盤結構,講解上珠表“五”、下珠表“一”的原理,并以“一上一”等口訣配合演示,教導孩子們實踐十以內加減法。
珠算小達人比賽熱烈進行時 陳佳怡攝
一場別開生面的“珠算小達人”比賽將氣氛推向高潮。孩子們的小手在算盤上飛舞,清脆的珠玉碰撞聲宛如一曲古老的歌謠。當獲勝者舉起自己組裝的彩繪算盤時,臉上洋溢的笑容比獎狀還要耀眼。“珠算好有趣”“明天還想玩”——孩子們純真暖心的反饋,是對小“數”苗志愿服務隊最大的肯定。
大小朋友展示親手組裝的彩繪算盤 陳佳怡攝
以趣啟智,以愛潤心!回顧這一場場數學公益課的點點滴滴,小“數”苗志愿者們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時而為破解生活中的數學謎題歡呼雀躍,時而因新奇的數學思維碰撞出靈感火花。這場充滿溫度的數學公益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教育初心的堅守。
未來,小“數”苗志愿服務隊愿繼續以微光,照亮孩子們的數學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