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紅色文化,培育紅色精神
近日,我們傳承紅色基因實踐隊來到青島黨史紀念館和青島炮臺山遺址參觀學習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感受頗深,收獲頗豐,對我們有成長的意義。
站在青島黨史紀念館的展廳里,玻璃展柜中一份泛黃的《青島潮》雜志靜靜陳列,油墨字跡雖已模糊,卻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百年前革命先輩們喚醒民眾、奔走吶喊的熱血與赤誠。這次青島紅色遺址參觀之旅,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溯,更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讓我對這座山海之城的紅色基因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我們的第一站是青島黨史紀念館,這里曾是中共青島地方支部的誕生地,也是青島早期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走進復原的“支部會議室”,木質桌椅、煤油燈、墻上張貼的革命標語,瞬間將人拉回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講解員緩緩講述著1923年鄧恩銘、王盡美等同志在此秘密召開會議,建立青島第一個黨組織的故事——那時的青島,正處于列強與反動勢力的雙重壓迫下,工人被剝削、民眾無尊嚴,而正是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年輕人,懷揣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在黑暗中點燃了革命的火種。展柜里的入黨申請書、地下交通員使用的暗號本、工人運動中流傳的傳單,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斗爭史,都是革命先輩用青春與熱血書寫的忠誠。
離開黨史紀念館,我們來到了青島山炮臺遺址。沿著石階登上炮臺,銹跡斑斑的火炮依然保持著瞄準的姿態,仿佛在無聲訴說著青島人民抵御外侮的抗爭史。講解員介紹,這里曾是德國侵占青島時修建的軍事要塞,后來又經歷了日德戰爭、抗日戰爭的烽火。1914年,日軍對青島山炮臺發起猛攻,中國民眾雖身處戰亂,卻始終沒有放棄抵抗——有的村民為抗日軍隊傳遞情報,有的工人破壞日軍的軍需物資,還有的青年毅然加入抗日隊伍。站在炮臺頂端俯瞰青島市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與腳下的歷史遺址形成鮮明對比。我忽然明白,如今的和平與繁榮,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無數先烈用犧牲換來的;這座城市的“紅”,不僅是革命的紅,更是一代代人守護家園、奮勇前行的底色。
青島的紅色遺址,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的指引。它告訴我們: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永遠不能變。這份感悟,將成為我們實踐隊前行路上最寶貴的財富,激勵我在屬于自己的時代里,續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紅色篇章”。

實踐總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