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中小企業對規范化財務管理的需求日益提升,而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不僅在于理論掌握,更在于將“賬理”轉化為“實務”的落地能力。本次實踐選擇中小型企業,因其財務流程兼具完整性與靈活性,能接觸從基礎核算到簡單財務分析的全鏈條工作,適合初學者快速理解“財務如何服務企業運營”。
通過實踐,旨在解決“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脫節”的問題:一方面,驗證課堂所學的會計核算、預算管理、稅務處理等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另一方面,觀察中小企業在財務制度、資金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特點與挑戰,為后續專業學習明確方向。
在32天的實踐中,我在財務經理和資深會計的指導下,逐步參與了企業財務核心環節的輔助工作,具體內容如下:
(一)基礎會計核算輔助(第1-10天)
1. 憑證整理與審核:協助整理日常經濟業務原始憑證(如采購發票、銷售單據、費用報銷單等),學習按“權責發生制”判斷憑證合規性(如發票抬頭、金額、業務真實性),并按企業會計制度分類粘貼,為記賬憑證錄入做準備。
2. 賬務系統操作:通過企業使用的“用友T3”財務軟件,輔助錄入簡單記賬憑證(如費用報銷、銀行存款收付),學習“借/貸”方向與會計科目的匹配(如“管理費用—辦公費”對應“銀行存款”貸方),并核對錄入后的數據與原始憑證一致性。
3. 明細賬與總賬核對:參與月末明細賬(如應收賬款、庫存商品)與總賬的核對工作,理解“賬賬相符”的要求,協助查找因錄入錯誤導致的核對差異(如某筆銷售回款漏記明細賬)。
(二)成本與預算管理參與(第11-20天)
1. 生產成本核算輔助:制造業核心在于成本控制,我跟隨會計學習按“品種法”核算產品成本:收集生產車間的原材料領用單、工時記錄,輔助計算直接材料成本(如A零件單位材料消耗=領用總量/完工數量)、直接人工成本(按工時分配工資),并了解制造費用(如設備折舊、車間水電費)的分攤方法。
2. 季度預算編制協助:企業正處于第三季度預算編制階段,我參與了銷售預算與費用預算的基礎數據整理:統計前兩季度實際銷售額、各區域銷售占比,協助財務經理分析“歷史數據與市場預測”的關聯(如參考行業旺季規律,預估第三季度銷售額增長10%);同時整理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的明細項目(如差旅費、廣告費),對比去年同期數據,標注異常波動項(如某部門差旅費超支30%)。
(三)稅務與資金管理觀察(第21-30天)
1. 稅務申報流程學習:跟隨財務經理體驗月度增值稅申報:通過“電子稅務局”系統,核對銷項稅額(開票系統數據)與進項稅額(認證抵扣數據),計算應納稅額;學習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如月銷售額10萬以下免征增值稅)在實際中的應用,了解企業如何通過合規籌劃降低稅負。
2. 資金流監控輔助:中小企業資金鏈較脆弱,我協助整理每日資金日報表:統計銀行存款余額、應收賬款回收進度、應付賬款到期情況,觀察企業“現金為王”的管理邏輯(如優先支付即將到期的供應商貨款,避免違約風險)。
(四)財務分析基礎嘗試(最后2天)
基于實踐期間接觸的數據,在經理指導下嘗試撰寫簡易財務分析報告:通過計算“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2)、“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6次/年),分析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與資金周轉效率,發現應收賬款回收較慢(行業平均周轉率為8次)的問題,初步提出“優化信用政策(如縮短回款周期)”的建議。
這次實踐我有很大的收獲與體會:
(一)專業知識的“落地”驗證
1. 課堂上的“會計分錄”不再是抽象的符號:通過錄入記賬憑證,深刻理解“有借必有貸”背后是“經濟業務的資金流動軌跡”(如銷售商品時,“應收賬款”增加對應“主營業務收入”與“應交稅費”增加,體現“權責發生制”下的收入確認)。
2. 成本核算的“復雜性”遠超理論:制造業成本分攤涉及大量實際數據(如廢品損失處理、在產品與完工產品分配),并非課本公式的簡單套用,需要結合企業生產特點靈活調整(如該企業因在產品多少,直接按完工產品全額核算)。
(二)實踐技能的初步掌握
1. 工具使用:熟練操作用友T3財務軟件,掌握憑證錄入、明細賬查詢、報表生成的基礎功能;學會通過電子稅務局完成增值稅申報的基本流程。
2. 思維轉變:從“做題思維”轉向“解決問題思維”——比如面對費用報銷單上的“模糊發票”,不再是判斷“對或錯”,而是思考“如何與報銷人溝通補正”“如何在制度框架內兼顧效率”。
(三)對行業與職業的認知深化
1. 中小企業財務的“復合型”需求:不同于大型企業財務崗位的高度細分,該企業財務人員需同時兼顧核算、報稅、預算、資金管理等工作,要求“一專多能”,這提醒我未來需注重知識的全面性。
2.財務的“服務屬性”:財務不僅是“記賬”,更是“為業務提供支持”——比如預算編制需結合銷售部門的市場判斷,成本分析需反饋給生產部門優化流程,這讓我理解了“業財融合”的重要性。
對于這次實踐我也進行了反思與展望:
(一)存在的不足
1. 理論與實踐的銜接不足:面對復雜業務(如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稅務調整)時,無法快速調用課本知識,說明對稅法、會計準則的細節掌握不扎實。
2. 溝通能力待提升:與車間、銷售部門對接數據時,因不熟悉其業務術語,導致溝通效率較低,需加強對企業全流程的了解。
(二)未來改進方向
1. 針對性學習:重點補學《中級財務會計》《稅法》中與企業實操密切相關的內容(如增值稅申報細節、成本分攤方法),并通過“模擬實操”軟件練習。
2. 拓展知識邊界:主動了解制造業生產流程、銷售模式,閱讀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案例,提升“業財融合”的思維能力。
總之,本次暑假社會實踐,讓我跳出課本,在真實的企業財務環境中驗證了知識、鍛煉了技能、深化了認知。我深刻體會到:財務管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需要在“理論—實踐—反思”的循環中不斷精進。未來,我將帶著實踐中的收獲與問題,更有針對性地投入專業學習,努力成為既懂理論又能實操的財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