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商丘師范學院“商師筑夢,未檢同行”實踐團隊走進寧陵縣人民檢察院,開展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實踐活動。這支由法學、社會工作、教師教育專業學子組成的團隊,以“用專業賦能成長,以陪伴點亮迷途”為宗旨,通過卷宗分析、一對一疏導、普法宣講等多元形式,為當地涉罪未成年人提供針對性幫扶,用青春力量助力少年重歸正途。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赴寧陵檢察院合影留念。 商恩豪 供圖)
卷宗里的“成長密碼”:從文字中讀懂少年心事
“每一本卷宗都是一個孩子的人生片段,藏著他們犯錯的原因,也藏著被忽略的渴望。”實踐團隊抵達寧陵縣人民檢察院后,首要任務便是協助檢察官整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卷宗。在檢察官的指導下,隊員們逐頁研讀卷宗細節:有的孩子因家庭監護缺失誤入歧途,有的因法律意識淡薄觸犯紅線,還有的因交友不慎卷入是非。
“17歲的小宇(化名)盜竊案讓我印象深刻。他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輟學后跟著社會青年‘混日子’,第一次偷東西時甚至不知道這是犯罪。”團隊成員、法學專業學生李佳鈺在整理卷宗時發現,多數涉罪未成年人的背后,都存在家庭關愛缺位或法治教育不足的問題。為此,團隊專門建立“個案分析表”,詳細記錄每名未成年人的成長背景、犯罪誘因及心理狀態,為后續幫教提供精準依據。
面對面的“心靈對話”:用共情敲開封閉心門
“一開始,孩子們要么沉默不語,要么眼神抵觸,像豎起了一道墻。”談及初次與涉罪未成年人交流的場景,團隊負責人王暢凱記憶猶新。為打破隔閡,隊員們放棄“說教式”溝通,轉而以“同齡人”身份聊生活、談興趣:陪喜歡籃球的小輝(化名)分析NBA賽事,聽熱愛繪畫的小雨(化名)講述作品里的故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傾聽技巧”讓孩子們感受到被尊重。
“我爸媽從來沒聽過我說話,你們是第一個問我‘想不想上學’的人。”在一次面對面交流中,16歲的小浩(化名)突然紅了眼眶。他因聚眾斗毆被起訴,父母得知后僅責罵了幾句便再無關心。隊員們抓住這個契機,一邊耐心傾聽他的委屈,一邊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案例說明“沖動的代價”,“當他說‘想重新開始’時,我真切感受到了幫扶的意義。”社會工作專業的李銀霞說。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涉案未成年人溝通交流的照片。韓少鵬 供圖)
從“知法”到“守法”:讓法律意識扎根心底
“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是保護自己的鎧甲。”為讓涉罪未成年人真正理解法律意義,團隊聯合檢察官設計了“沉浸式普法”活動。在幫教階段,團隊成員讓孩子們觀看少年庭審視頻,“當‘法槌’落下時,小宇(化名)突然說‘原來犯罪真的會留下案底’,這句話比任何說教都有力量。”隊員們還開展“普法小課堂”,通過情景劇演繹、法律知識問答,讓他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深化對“責任”的理解。
此外,團隊還組織了義務勞動實踐:在寧陵縣公園和街道清掃垃圾時,小輝(化名)主動撿起別人隨手丟棄的塑料瓶,“原來整潔的環境需要每個人維護,就像社會秩序一樣”;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讓孩子們逐漸找回社會歸屬感。

(圖為團隊成員帶領涉罪少年義務勞動的照片。韓少鵬 供圖)
長效守護的“接力賽”:從實踐到持續關懷
“幫教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長期的陪伴。”實踐后期,團隊與寧陵縣人民檢察院共同建立“一對一跟蹤機制”:隊員們通過線上平臺每周與孩子們溝通,分享學習方法、解答生活困惑;檢察官則定期反饋他們的矯正情況,形成“高校+檢察院”的幫扶閉環。

(圖為隊員為涉罪未成年人開展開展線上溝通與輔導的截圖。王暢凱 供圖)
通過一個多月的相處,那些曾經躲閃的眼神也變得明亮。這場跨越專業與年齡的守護,不僅是一次暑期實踐,更成為迷途少年重返正途的“擺渡船”——正如團隊在總結中寫道:“每個犯錯的孩子都值得被看見,每份專業的守護都能點亮希望。”
撰文 | 王暢凱
圖片 | 王暢凱、商恩豪、韓少鵬
審核 | 楊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