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研究生深入社會、認識國情,將家國情懷融入職業發展,2025年7月20日至26日,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赴四川青神實踐支隊深入四川省
青神縣,開展了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本次實踐聚焦青神縣生物醫藥產業、傳統竹編工藝、糧油科技、農旅融合等特色產業及鄉村治理、紅色文化等領域,力求全方位、多維度
解碼鄉村振興的“青神路徑”,學習青神智慧。
青神縣(四川省眉山市)地處成渝雙城經濟圈腹地,以“
半城山水半城竹”聞名:森林覆蓋率48%,岷江貫境。作為蠶叢故里與蘇軾求學地,擁有國家級非遺
“中國竹編藝術之鄉”及
“中國椪柑之鄉”稱號。依托竹產業、高端制造和農旅融合,獲評
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巖寺、漢陽古鎮等文旅地標彰顯獨特魅力。
一、探訪生物醫藥與特色動能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支隊將目光首先投向青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與特色增長極。
7月23日下午,支隊成員們走進了規劃宏大的
彩虹健康產業園--全國最大的藿香正氣水和小兒青翹顆粒生產基地。隊員們深入園區,聆聽講解。彩虹健康產業園占地300畝,總投資超10億元、2025年三期建設啟動,項目全面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5億元,稅收8000萬,
帶動就業千人以上。彩虹制藥有限公司出種子、出技術在瑞峰鎮天池村建
千畝藥材種植基地,推廣
“企業+基地”模式,農戶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
支隊同步調研了青神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在
斑布健康竹產業園,見證了竹子如何通過
生物質精煉技術“點竹成金”,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環保產品,
“以竹代塑”的綠色理念與全產業鏈模式有效帶動了竹農增收。在
糧油科技轉化中心與
“稻香里”農旅融合試驗區,隊員們感受到農業科技在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產品品質中的核心作用,以及
農旅深度融合如何激活鄉村資源,將高產農田變為集生產、生態、生活于一體的詩意田園,使之成為
富民增收的新途徑。
德鑫航空、德恩精工、西南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則展現了青神堅實的工業基礎與綠色循環理念,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治理固本:小村莊里的大智慧 鄉村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支隊深入田間地頭,聚焦青神縣新光村“稻香里”農旅融合試驗區這一鮮活樣本,并廣泛調研全縣治理經驗,探尋青神基層善治的密碼。
諸葛村直面留守老人困境,打造“
公益+市場”的長者食堂:60歲以上老人享6元平價餐,日均接待老人100余人次,累計服務老人5萬余人次;食堂更通過承接宴席實現年盈利20萬元,反哺公益可持續。
百家池村則借力
“鄰里百家”議事平臺,破解“地誰來種”、收益如何分的難題: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統一經營,在議事廳民主商定分配方案,帶動人均年收入從7400元躍升至3萬元。一餐一飯、一分一厘間,盡顯治理為民的溫度與效能,村集體獲評
“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三、賡續紅色血脈與非遺文化薪火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青神大地,赴青支隊接受了一場深刻的紅色精神洗禮與文化熏陶。
支隊成員參觀了
青神竹博館,深入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傳承與創新。在這里,隊員們了解到竹子的起源、種類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深遠影響,還見識了竹編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如竹纖維紡織品、竹炭產品等體現了
“以竹代塑”的環保理念。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
親手體驗了竹編技藝,從剖篾到編織,深刻體會到“指尖藝術”的精妙與不易。通過此次參觀與實踐,隊員們真切感受到青神竹編在創新設計、產業培育、研學體驗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如何
讓古老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當地文化富民的重要載體。
7月25日上午,支隊成員來到
青神縣紅色西山研學基地,深入學習
1934年“西山紅軍武裝起義”的革命歷史以及青神早期黨組織發展、農民運動興起及武裝起義的艱難歷程。隊員們在215級石階的攀登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艱苦奮斗。在革命烈士陵園,隊員們
為28位烈士默哀、敬獻鮮花,并在臨時黨支部書記李雪婷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銘記先烈精神,立志將其傳承到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
四、實踐凝思支隊成員感悟 七天的深入實踐,是一次深刻的國情教育,也是一次思想的淬煉與升華。隊員們感觸良多:
胡振宇:青神縣深厚的東坡文化底蘊與蓬勃的現代產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觀摩竹博館的非遺技藝還是聆聽現代農業園的柑橘故事,都讓我感受到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共生的生命力。這片土地教會我: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建設,更是文化的根脈延續。
陳懋:“產、治、文融合是鄉村振興的密鑰。” 青神實踐清晰地展現:產業是根基,治理是保障,文化是靈魂。三者相互促進,方能行穩致遠。這為我們思考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張計偉:在諸葛村黨群服務中心,馬書記那句“老人吃好一頓飯,子女少操一份心”讓我心頭一顫。長者食堂看似簡單,背后卻是村級集體經濟分紅、志愿者輪值、健康管理的系統協作。聽基層干部講述治理“小事”的艱難和汗水時,我才真切體會到“民生無小事”的分量。
傅明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宏偉藍圖、斑布竹產業的綠色轉型、稻香里的治理創新、紅色西山的信仰力量,都讓書本上的理論變得鮮活立體。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扎根中國大地,才能真正理解國家發展的脈動。
七天青神路,藏著產業的韌勁、治理的溫情,也浸著文化的厚重。那些竹篾間的匠心、食堂里的暖意、石階上的信仰,早已成了支隊成員心中的力量。往后,我們定會帶著這份觸動,把青春的答卷,寫在祖國需要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