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明確要求“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提出“建設法治鄉村”的重要任務。為深化鄉村法制改革,發揮新一代青年力量,7月12日,中國農業大學“一診見解”小隊奔赴北京市懷柔區橋梓村,開展以“創建鄉村法律診所,賦能鄉村法治建設”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走訪、法治宣講、建立鄉村法治診所等方式,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法治建設添磚加瓦,用青年之力助力鄉村法治發展。
田間地頭探法需
為探索鄉村法治建設的癥結所在,小隊成員們踏著田埂、扣響柴門,在泥土的芬芳中展開了一場深入鄉村的探訪調研。
“小同學,你瞅瞅我這,活兒早干完了,錢卻拖了我好幾年,我這該咋辦?”家中,王大爺向小隊同學們詢問著自己多年的疑問,緊縮的眉頭間藏著對法律的全然陌生。隊員們俯身在筆記本上疾書記錄,追問大爺平時如何接觸法律信息,為何不試試走法律程序。“那些條文彎彎繞繞,俺瞅著就頭疼。”王大爺擺著手,“聽說打官司要一堆手續,俺哪懂要準備啥?請律師要花好多錢,而且大家都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隊員們逐條記下他的顧慮,耐心拆解維權步驟,先提供調解方案再指導王大爺申請勞動仲裁,把法條揉進家常話里。
后來,小隊成員戶戶調研,前后探訪96戶人家,收集到134條村民對法律的疑問。大家逐漸明晰:村民們對法律的需求,從來都藏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他們不是不需要法律,是怕那層層疊疊的手續麻煩,是怕跟“公家”打交道的生分,更是怕那些白紙黑字的條文讀不懂、摸不透。

圖為一診見解小隊成員與村民訪談。李藝琳攝
法治春風拂鄉野
為了消弭村民對法律的生分感,切實化解村民法律知識薄弱難題,小隊針對前期調研總結的勞動糾紛、民間借貸及土地宅基地三大鄉村常見痛點,為村民們量身定制了一場“聽得懂、用得上”的法律宣講活動。
在勞動糾紛環節,主講同學以村民未簽合同遭欠薪的真實案例切入,甫一開講,臺下便有村民頻頻點頭應和,響起“俺也遇過”的低應。主講同學順勢引入《勞動合同法》“二倍工資賠償”的關鍵條文,將“誰主張誰舉證”的抽象法理融入鄉親們的日常遭遇,用典型鮮活的現實案例填滿法律骨架,讓生澀條文擁有鄉村的血肉溫度。講解民間借貸的隊員則手持規范借條模板,逐項拆解“雙方信息明確”“利息法定上限”等核心要素,輔以真實判例,將微信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的法律效力化作村民可觸可感的家常話。精心準備的PPT圖文并茂,法條注解與案例配圖相得益彰,前期拍攝的普法短劇亦贏得村民們的熱烈反響。村民們紛紛稱贊:“原來法律是這么回事!”
宣講結束后的答疑環節,隊員們各司其職:大家用紙筆悉數記錄下現場細碎的疑問與樸實的感慨,將印有清晰維權途徑的便民卡片分發到每位村民手中,讓法律知識的星光真正化作守護日常生活的溫暖炬火。本次宣講不僅為播撒法治理念,更是希望在村民心中筑起一道堅實的權利守護之墻。

圖為一診見解小隊開展法律宣講活動。王藝蓓攝

圖為一診見解小隊成員宣講后進行答疑。范與涵攝
診所扎根解民憂
“鄉親們,咱村的法律診所開張了!有啥法律難題,盡管來問問!”為延伸法律服務觸角,打通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位于橋梓鎮前橋梓村的鄉村法律診所正式掛牌成立。法律診所由縣司法局聯合鄉鎮司法所共同打造,依托村委會張善田主任和富昱元升黨支部的幫助,在村委會綜合活動室和廣通駕校兩處搭建起“鄉村法律診所”臨時服務點。
咨詢窗口的牌子早早擺了出來,村民們也陸陸續續前來咨詢,隊員們分工協作,高效運轉:細心記錄村民們的訴求,耐心解答法律疑問,引導年長村民入座詳談,讓法律服務有溫度、有實效。
首日“開診”,就有村民陸續前來咨詢。咨詢現場,令隊員們動容的是一位拄著拐杖的陳大爺:“我家宅基地被鄰居占了半米,找了好幾次都說不通,這可咋辦?”小隊成員一邊安撫陳大爺的情緒,一邊對照法律條文分析案情,結合當地習俗提出調解方案。陳大爺表示:“我不懂法,但是聽了你們說的之后,我對維權也有信心了。”法治之光,正順著大家的指尖,照進鄉村的褶皺里。
這些看似微小卻關乎生計的糾紛,讓小隊的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法治不是高高在上的條文,而是能為陳大爺保住宅基地、為外嫁婦女守住權益的“護身符”。當法律從書本走進生活,才能真正成為守護鄉村和諧安寧的“壓艙石”。
隨后幾天,診所接待了30余位村民,咨詢問題集中在宅基地劃分、相鄰關系、工資拖欠等方面。隊員們不僅耐心解答,還詳細記錄每起案例的訴求與處理建議,并設置了答疑微信群,努力建立長久、穩定的免費法律答疑渠道。

圖為一診見解小隊成員在法律診所為村民解決疑問。王鑫雨攝
幾天的實踐,讓小隊成員們明白:法治鄉村建設既要仰望政策星空,更需腳踏實踐土地。當大爺攥緊便民卡連說“這下踏實了”;當大娘指著借條感嘆“原來白紙黑字這么管用”;當法條不再印在紙上,而是長在田間地頭;當微信轉賬記錄變成維權利刃,當“二倍工資”化作討薪底氣,法治便真正扎根在了橋梓村的炊煙里。而小隊成員帶走的,是一生難忘的課堂:原來最厚重的法典,永遠書寫在人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