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因運河而興,千年流淌的京杭大運河在此孕育了深厚的商脈與文化底蘊。江南大學商學院“運河織金”實踐團奔赴揚州,踏訪施橋鎮、船閘碼頭、企業廠區、文化場館等地,從歷史積淀中探尋運河與產業共生的密碼,在當代實踐里感受文化賦能發展的活力,解碼這座運河古城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溯源尋蹤:水脈中的共生智慧 運河與揚州的羈絆,早已鐫刻在歷史的肌理之中。實踐團首先走進施橋鎮政府,鎮長卞大成的介紹揭開了運河賦能產業的歷史脈絡:“施橋鎮的興起,從一開始就與運河的漕運功能緊密相連。”清代漕運鼎盛時期,這里便是南北貨物中轉的重要節點,糧商、布商依托碼頭設棧經營,逐漸形成“前店后廠”的格局,而如今的“兩主多強”產業布局,正是對這份歷史智慧的現代延續。
在蘇北航務管理處,泛黃的《運河船運志》記載著更宏大的圖景。工作人員指著民國時期的船舶調度表介紹:“早在上世紀30年代,施橋船閘就已實現‘雙向通航’的雛形,當時年貨運量雖不及如今的百分之一,卻已是連接江淮的經濟動脈。”這份歷史記憶,與當下實時監控系統中13-14萬艘年通行量的數字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讓成員們直觀感受到——運河作為“經濟血管”的本質,從未因時代變遷而改變。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里,一組特殊的展品講述著更細膩的故事:唐代的漕運賬簿上,清晰記錄著揚州因運河成為“東南第一商埠”的繁華;清代的鹽業運輸單據,印證著“揚州鹽商富甲天下”的傳說與運河碼頭的緊密關聯。這些史料與長飛科技如今依托運河降低30%運輸成本的實踐相互映照,讓“運河滋養產業”的脈絡愈發清晰。
煥新脈動:實踐中的文化賦能 歷史的饋贈,正在當代揚州綻放新的光彩。實踐團走進長飛(江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巨大的深海電纜正通過專用傳送帶運往運河碼頭。企業負責人指著碼頭方向說:“我們的原材料從上游經運河直達廠區,成品通過長江送往沿海,這種‘兩河交匯’的優勢,是運河給現代企業的禮物。”如今,這些承載著技術創新的電纜,正沿著運河與長江組成的“黃金水道”,為國家海上風電產業輸送動能,讓千年運河在綠色發展的時代命題中煥發新生。
揚州市城控集團的運河十里項目,則演繹著文化賦能的另一種可能。在項目展示廳,江南大學校友、設計師楊洋指著規劃圖介紹:“我們沒有把運河文化當作靜態展品,而是將漕運歷史、碼頭故事融入商業街區的設計中,通過5G導覽、AR互動等技術,讓游客在消費體驗中觸摸歷史。”目前,項目已吸引多家文創企業入駐,昔日的貨運碼頭變身“文化消費新地標”,實現了從“運輸通道”到“文化 IP”的華麗轉身。
揚州非遺珍寶館內,古籍印刻技藝的傳承者正在演示傳統雕版工序。聶正群董事長拿起一塊復刻的清代運河地圖雕版說:“這些技藝曾服務于運河漕運的文書傳遞,如今我們開發成文創產品,讓年輕人通過手作體驗感受歷史。”這種“讓非遺走出博物館”的嘗試,讓運河文化在當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落腳點。
青年傳聲:古今對話的青春表達 實踐團成員不僅是調研者,更成為運河故事的傳播者。在與揚州市文旅部門合作的“運河青年說”活動中,成員們結合調研所得,用生動案例講述運河與產業的共生故事:從施橋鎮網紅打卡點帶動鄉村振興,到船閘智能化管理提升運輸效率;從長飛科技的“水道+創新”模式,到運河十里項目的“文化+消費”實踐。這些充滿青春氣息的分享,讓古老的運河文化在年輕群體中引發共鳴。
在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的交流會上,成員們還與光曉霞處長就“青年如何參與文化保護”展開探討。“我們可以用短視頻記錄船閘的一天,用文創設計活化非遺元素。”實踐團成員的想法得到認可,雙方初步達成合作意向,計劃共同開展“運河文化青春傳播計劃”,讓更多年輕人聽見運河的千年回響。
從史料中讀取運河與產業的共生智慧,在企業里見證地理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在文旅項目中感受文化遺產的活化魅力,江南大學商學院“運河織金”實踐團的揚州之行,既是一次對“千年商脈”的深度溯源,更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運河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流淌的河水,更在于世代相傳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正推動著揚州在運河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