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在2025年盛夏,淮北師范大學點亮八皖團的團員張詩語來到宣城市烈士陵園,開展了以“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為主題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在沉浸式的學習與感悟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宣城市烈士陵園坐落于宣州區養賢鄉大山庵村馬山路,占地160畝,是安徽省規模最大的市級烈士紀念設施之一。這座始建于1952年的陵園,歷經三次遷建,最終形成以“刀劍姊妹塔”主碑為核心、融合紀念廣場、烈士紀念館、無名烈士墓等建筑的莊嚴格局。主碑高26.8米,與敬亭山宋代雙塔遙相呼應,碑身鐫刻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題詞,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是陵園的精神圖騰。

圖為烈士紀念塔(張詩語攝)
首先,在陵園紀念館內,52位烈士的128件遺物與圖文資料靜靜訴說著烽火歲月。其中,祖晨烈士的手稿、向陽烈士的軍裝殘片,以及皖南事變中新四軍將士的絕筆信,生動再現了革命先烈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為了理想信念奮勇拼搏、不怕犧牲的英雄事跡,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壯舉。張詩語同學在此駐足良久。她在參觀后感慨,“這些泛黃的紙頁上,每一個字都浸透著對信仰的堅守。”
緊接著,張詩語同學跟隨著講解員,通過紀念館內的文物史料和歷史圖片,以全面的視角梳理歷史,從新四軍北移到遭國民黨圍剿的慘烈戰斗,再到戰士們的突圍壯舉,重溫了新四軍從組建到英勇抗戰的光輝歷程,還原了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圖為烈士紀念館(張詩語攝)
宣城市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莊嚴肅穆,這里長眠著為民族解放、國家建設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張詩語同學主動參與到了陵園的志愿服務中,協助工作人員擦拭墓碑、清理雜草,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先烈的敬意。同時,她還與陵園管理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了烈士事跡的收集與整理過程,以及陵園在紅色教育宣傳方面的工作舉措,為后續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積累了寶貴素材。最后,懷著崇敬之心,張詩語同學來到烈士紀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獻鮮花,整理緞帶,肅立默哀,以這場簡單的祭掃儀式表達對英烈的深切緬懷與崇高敬意。她發自內心地感慨:“看著年輕烈士的遺物和遺照,我才真正明白,革命勝利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有義務傳承并發揚革命前輩們不怕犧牲,為祖國奉獻的精神!”

實踐團團員在烈士紀念碑前(張詩語攝)
當夕陽為“刀劍姊妹塔”鍍上金邊,在宣城市烈士陵園的紀念廣場上,這片承載著英烈精神的土地,正因青春的注入而煥發新的生機。此次獨自赴宣城市烈士陵園的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紅色教育之旅,更是一次思想成長之旅。張詩語同學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新時代青年對革命精神的傳承與擔當,也為更多青年學子樹立了主動學習紅色歷史、傳承紅色文化的榜樣。她表示:“將以革命先烈為榜樣,把這份崇敬與感動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在今后的生活中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