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青海,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詩章。油菜花海隨風起伏,祁連雪峰閃耀圣光,牧歌與溪流共繪草原畫卷。千里之外,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園里的紫丁香悄然綻放——丁香作為青海省西寧市的市花,仿佛一條無形紐帶,將黃海之濱與高原熱土相連。
“丁香青鋒·山海撼星”實踐隊作為紫丁香書院黨建中心重點培育的紅色先鋒隊伍,以紫丁香為精神紐帶,將哈工大人的家國情懷與西部建設的時代召喚緊密相連——深入青海大地,在追尋“兩彈一星”精神、調研民族團結、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錘煉黨性修養,厚植愛國情懷,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攜丁香之志,赴高原之約。黨建引領,信仰先行,青鋒就來了青海。十位青年先鋒帶著赤誠之心奔赴高原,在青海的紅色沃土上追尋信仰的足跡。他們的實踐腳步落在紅色舊址、落在生態護地、落在示范鄉村、落在祖國大地。
這支隊伍是名副其實的“青年先鋒團”:成員涵蓋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前沿專業,學科交叉的優勢為實踐活動注入了多元視角。“我們帶著紫丁香的堅韌而來。”隊長柴元濤在實踐總結會上說,“青海是‘兩彈一星’精神的誕生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更是民族團結的典范。這次實踐,我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找到了當代青年的責任坐標。”這支隊伍正是以“歷史認同、文化自信、國家意識、責任擔當”為內核,探索愛國主義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山海協作”新模式,讓哈工大的“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校訓在高原上落地生根。

實踐履痕,解碼青海的精神密碼。實踐隊的腳步,沿著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四個縣徐徐展開。每一站都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禮,每一步都在丈量著“紅色傳承”與“綠色發展”的交響。
海晏縣:在原子城觸摸“兩彈一星”的滾燙記憶 海晏縣的原子城,是中國核武器研制的“搖籃”。走進原子城紀念館,泛黃的照片、銹跡斑斑的科研儀器、老一輩科學家的手稿,瞬間將實踐隊員拉回那個艱苦卓絕卻熱血沸騰的年代。講解員講述的故事令人動容:鄧稼先在核試驗事故中不顧危險沖上前去,錢三強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毅然回國,無數科研工作者隱姓埋名,將青春與生命獻給祖國的國防事業。“當我們在遮陽棚下都覺得悶熱時,很難想象前輩們在戈壁荒漠中如何堅持。”人工智能專業的喬博羽說,“這種‘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精神,就是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燈塔。
剛察縣:于普氏原羚保護區讀懂“綠水青山”的深意 從海晏縣出發,實踐隊抵達剛察縣普氏原羚保護區——這里既是中國特有物種的棲息地,也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在工作人員帶領下,隊員們登上觀測臺,遠處草原上,幾只普氏原羚悠然覓食,身影在藍天白云下躍動如畫。“二十年前,它們僅剩不到300只,如今已恢復至2000多只。”負責人介紹,通過退牧還草、生態監測、社區共管等舉措,這片土地正重現生機。站在生態億像素全景監控平臺前,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不止有情懷,更離不開科技支撐。“保護生態環境”,從不是抽象口號,而是每一只原羚的存活,每一片草原的繁茂。
祁連縣:在紅色印記中播撒精神火種 祁連群山之間,西路軍解放軍二軍紀念苑靜靜矗立,銘刻著紅軍長征中那段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實踐隊沿“紅軍路”拾級而上,紀念館內步槍、馬鞍、電報機和斑駁戰斗地圖,訴說著70多年前的悲壯與堅守。
“1936年10月后,西路軍紅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任務的部隊,在河西走廊等地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戰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講解員指著一張黑白照片動情講述,“許多戰士身穿單衣行軍于雪山,卻始終保持樂觀。”在紀念碑前,隊員們肅立默哀,寫下共同感悟:“西路軍精神告訴我們,越是艱難越要向前,這是當代青年的擔當。”

離開紀念苑,實踐隊走進祁連縣民族中學,開展以“從祁連山到原子城”為主題的“兩彈一星”精神宣講。隊員們講述紅軍突圍與科研攻堅的信念傳承:“一在雪山,一在戈壁,信念不同場景,同樣赤誠。”“這次宣講就像一場接力,”帶隊老師董方圓說,“紅色精神要在一代代人手中傳遞下去。”
門源回族自治縣: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感悟團結力量 門源回族自治縣是青海的“油菜花海之鄉”,也是民族團結的典范。“門源的油菜花海一年開一次,但民族團結孕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永遠綻放。”丁浩澤同學在總結會時分享。門源回族自治縣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是一部立體的民族交融史,展現門源回族自治縣漢、藏、回、土等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館內呈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和美畫卷。各民族就像門源的油菜花海,一朵花不算美,百花齊放才是真正的春天。
實踐回響:以青春答卷書寫新時代愛國情懷 五天的青海之行,實踐隊用腳步丈量了近1000公里的路程,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影像資料。隊員們不僅帶回了原子城的泥土、祁連山的石頭、門源的油菜籽,更帶回了對“愛國”二字的深刻理解。“以前覺得愛國很宏大,現在明白——科研人員攻關卡脖子技術,生態衛士守護綠水青山,鄉村干部帶領群眾致富,我們青年學生打好知識基礎,都是愛國的模樣。”隊長柴元濤在實踐總結會上說。

實踐隊在原子城紀念館與二二一廠泛黃的檔案與斑駁的儀器間,感受“兩彈一星”元勛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赤誠。從威海的哈工大到青海的祁連山,隊員們解讀原子彈、氫彈模型里的“紅色國土”守護密碼,在星空下暢談郭永懷的報國夢想;見證祁連山國家公園大數據中心踐行“保護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的使命,在果洛藏貢麻村調研“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共富之路。
這五天,是紅色基因的尋根,也是科技報國的接力——從黃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紫丁香花到油菜花海,這個暑假,紅色的星火正沿著青年先鋒的足跡,在山海間燎原,照亮著新時代的報國之路!青年學子用行動詮釋:新時代愛國,是扎根大地的務實,是跨界協作的擔當,是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之處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