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尋漢服非遺文化,探索助力產業振興的有效路徑,在查閱相關資料基礎上,7 月 27-29日,95 推普實踐團赴菏澤曹縣安蔡樓鎮,圍繞當地漢服制作非遺工藝的風格特征、技藝流程、發展及創新現狀等內容展開調研,先后前往有愛漢服倉、如夢見等漢服加工作坊開展學習交流。
團隊成員調研發現,曹縣地處中原,依托近年來 “漢服熱” 的發展機遇及本地扎實的紡織業基礎,漢服非遺產品的制作與銷售產業得到顯著發展,漢服及其附屬產品已逐漸成為當地主要的非遺產品和特色經濟商品。當地政府為促進非遺傳承與經濟發展,積極采取措施推廣漢服、擴大銷售,推動漢服產業持續壯大,不僅大型加工廠規模不斷擴大,家庭作坊式漢服加工廠也逐步興起,在當地漢服產業中占據一定市場份額,成為產業重要組成部分。
在完成對大型工廠的前期調研后,團隊成員重點走訪了當地部分家庭作坊式漢服加工廠,發現這類作坊存在三方面特點:一是產業規模較小,多以代工為主,尚未形成產業集群;二是工作人員以家庭成員為主,輻射帶動范圍有限;三是經營者及員工多為本地居民,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日常交流以方言為主。
這些發展短板導致家庭作坊式加工廠難以實現長遠發展,僅局限于小范圍代工與生產,制約了漢服產業的整體發展。同時,普通話掌握水平不足增加了與外地客商的溝通難度,阻礙了當地漢服產業的外拓進度。此外,漢服制作中部分關鍵工序需由當地紡織經驗豐富的老人手工完成,而年輕人大多未掌握這些技藝,因方言與普通話差異等問題,技藝傳承存在障礙,漢服生產關鍵技藝面臨失傳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團隊成員隨即開展系列普通話推廣活動,幫助當地居民提升普通話水平。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非遺文化傳播效率,減少了方言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也為年輕人更好地傳承和傳播當地漢服非遺技藝與文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推廣普通話對非遺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 不僅能提高非遺文化傳播效率、加強文化保護傳承,還能增進公眾對非遺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助力珍貴文化遺產的持續發展。下一步,實踐團將進一步深化調研,為家庭作坊式漢服加工廠的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鑒方案,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助力產業振興,踐行青年使命,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95推普實踐團
作者:王嘉怡
圖片來源:龍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