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然而,水環境治理領域仍面臨諸多深層次挑戰。在此大背景下,鄞州區積極響應中央及省市號召,堅定不移地將“美麗浙江”建設的戰略部署轉化為具體行動,在水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探索創新。特別是在污水治理、美麗河湖建設等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浙美青傳實踐隊寧波分隊深入鄞州區暑期實踐調研:在潘火街道見證數字化治水實踐,在東錢湖感受優良水質,在寧波大學記錄清源社團的環保宣教行動。政府智慧治理、景區生態示范與青年環保實踐共同勾勒出寧波現代化治水新格局。
數智破盲區:潘火巧治水
在“兩山”理念的指導下,全國各地正在積極開展相關的治理工作。潘火街道不僅是鄞州區重要的工業和居住集聚區,也是近年來在“五水共治”和綜合水環境管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樹立標桿的典型區域。在2024年,潘火街道被評為寧波市“五水共治”成績突出街道。
實踐隊走訪了潘火街道辦事處并采訪了城市建設辦公室的科長孫琦,針對潘火街道在水治理方面的經驗和心得進行了深入了解。

孫琦重點介紹了潘火街道的“三零”治水模式:一是數字賦能實現“零盲區”,通過GIS系統和智能監管精準控污;二是全域攻堅落實“零直排”,強化管網維護與源頭治理;三是融合發展追求“零死角”,以水環境提升帶動沿岸景觀改造。
通過本次調研,實踐隊深入了解了潘火街道以數字賦能、源頭治理、生態修復為核心的“三零”治水模式,學習了基層政府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系統治理實現水環境持續改善。此次走訪為探索智慧治水提供了寶貴經驗。
"璞玉"煥清波:錢湖生態記
東錢湖是浙江省面積最大的天然湖泊,它鑲嵌在寧波東南面的版圖之上已有千年,見證了當地的歷史變遷。早年,在東錢湖漁民口中流傳著“錢湖水竿打竿,一腳踩在淤泥灘”的笑談。2001年東錢湖管委會成立,這塊千年璞玉拉開了保護與開發建設的序幕。2005年5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對東錢湖提出了“建設成為文化型、生態型的旅游度假區”的殷切期望。
過去二十年間,當地秉持“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著力構建湖泊休閑產業體系。曾經的東錢湖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生態環境也曾面臨挑戰,如今已成功轉型為國內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實踐隊沿湖岸線開展走訪調研,隨機采訪了幾位游客與當地居民。外地游客紛紛表示“湖水很清澈”“浙江環境真好”,常住居民則分享了近五年清淤工程對水質的改善成效。實踐隊同步拍攝了沿湖美景,對比往年資料,可見水體透明度顯著提高。夕陽下的東錢湖波光粼粼,恰是生態治理成效的鮮活注腳。
東錢湖的調研既讓實踐隊觸摸到城市水治理的宏觀脈絡,也通過實地觀察與民聲采集,感知到生態改善的具象溫度。
“清源”護碧水:寧大青年行
為加強校際、院際聯系,深入了解高校環保社團在治水宣傳方面的創新實踐,拓展“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環保敘事路徑,實踐隊走進寧波大學土木工程與地理環境學院采訪寧波大學清源社團。通過深度交流,團隊了解了其在污水處理科普宣傳方面的創新經驗。

清源社社長向實踐隊詳細介紹了社團的環保實踐工作。該社團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河流水質采樣檢測、社區節水宣講、“五水共治”政策宣傳等活動,年均舉辦5-6次。在污水處理方面,清源社創新性地提出了建立河流水質數據共享平臺的構想,旨在實現水質信息的實時公開與多方共享。
通過此次訪談體驗,實踐隊員深入了解了高校環保社團的運作模式和創新理念,為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寶貴參考。隊員們表示將借鑒清源社的經驗,結合學院外語特色,在環保宣傳和公眾參與方面進行更多創新嘗試。
結語
鄞州區以數智賦能破題、生態保護筑基、青年力量添翼,勾勒出治水興城的現代化圖景。這既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微觀樣本,其政企社協同、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治理智慧,正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提供著鮮活的浙江答案與青年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