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觀察當今鄉村的發展新貌,探究美麗鄉村“蝶變”之路,7月18日,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赤牛青語”實踐隊前往榆林市佳縣坑鎮開展為期22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弘揚發展傳統民俗文化,用青春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青春正當“燃”,筑夢鄉村“行”“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絶。”民俗文化是鄉風鄉俗的濃縮,是中華文明的體現。7月20日下午,“赤牛青語”實踐隊抵達赤牛坬民俗文化村。在坑鎮鎮長申小峰攜赤牛坬駐村第一書記薛楠楠的帶領下,實踐隊參觀了赤牛坬村,了解赤牛坬村民俗文化歷史淵源與文化背景,實踐從這里啟程,華章由這里開啟。
在村委會的全力協助下,“赤牛青語”線下實踐團八名成員與坑鎮鎮長申小峰,赤牛坬駐村第一書記薛楠楠,赤牛坬駐村工作隊員郝雙軍一起開展“青語”促赤牛發展座談會,進行實踐溝通洽談。
圖為實踐隊員與坑鎮鎮長展開座談會。
會議伊始,實踐團隊首先介紹了本次實踐開展形式及目前所需幫助;駐村書記則為團隊成員們介紹了赤牛坬村發展模式,發展特色以及目前的發展狀況。據駐村書記介紹,目前赤牛坬村走的是一條文旅融合發展道路,卻又與其他鄉村所區別,有其自身特色。村民充分挖掘赤牛坬村自身發展優勢,圍繞“老物件”“老窯洞”“老農民”“三老”文化,將“農具”變“道具”“窯洞”變“客房”“農民”變“演員”,大力實施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激活鄉土和農耕文化新業態。尤其是赤牛坬村建成了陜北首家成規模的民俗博物館,全面展現了陜北源遠流長的黃土文化和農民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建成了具有陜北特色的窯洞群落,全方位展示了窯洞這個黃土高原最具代表性建筑的發展史;精心打造了國內首部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高高山上一頭牛》。赤牛坬人以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為基,走出了一條獨屬于赤牛坬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觀文化昌盛,延傳承火炬7月23日上午,“赤牛青語”實踐隊跟隨當地講解員的腳步進入赤牛坬民俗博物館,在農耕工具館,感受古人的生產勞動智慧;在日常服飾館,體悟“陜北”人民的生活風情。參觀之時,實踐隊員們不忘仔細聆聽,拍攝取材,用紙筆記錄下歲月的痕跡,用思想加之感性的光芒,形成第一手的直觀記錄資料。
圖為民俗博物館講解員為實踐隊員講解陜北民俗文化。
在整理記錄資料的基礎上,實踐隊員們撰寫宣傳材料,擔任“導游”,從藏有各種農具的農耕工具館,到散發著糧食芳香的五谷雜糧樣品展室,再到有著壯觀“萬鞋墻” 的“中國第一鞋館”展室以及見證了歷史變遷,印刻著歲月痕跡的日常服飾館……實踐隊成員們用生動的語言為游客講述著赤牛坬的故事。講解過程中,實踐隊員們采用雙語形式為游客講解一些專有名詞,例如“鐵鍬”——"shovel"、犁——"plough"、“煤油燈”——"kerosene lamp"等。并為進一步了解赤牛坬村的發展情況,實踐隊向村民和旅客發放調查問卷,為民俗文化調研提供數據支撐。
除線下講解外,實踐隊員們借助自媒體優勢,利用直播平臺展示赤牛坬村陜北民俗文化和自然秀美風光,帶領游客穿梭于歷史長河,品味赤牛坬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游覽一天,領略百年”的深刻內涵。
圖為實踐隊員利用直播平臺介紹赤牛坬村陜北文化和自然風光。
揚文化之帆,助鄉村發展《高高山上一頭牛》是以陜北農耕文化為題材,以半山半水為舞臺,以赤牛坬村民為全部演員陣容的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來到演出 場地,實踐隊員們向村民“演員”們學習,與他們共同排練,沉浸式地體驗各種民俗場景——耕種、翻地、插秧等,充分融入陜北人民之中,與當地村民共同表演了這場赤牛坬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高高山上一頭牛》,實景再現了赤牛坬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勞生活。高亢激越的勞動號子,凄美純真的男女愛情,感天動地的祭祀活動,如泣如訴的天籟之音,大開大合、大俗大雅、真切感人。實踐隊員們在演繹中收獲體驗,感受頗深。團隊成員張彥志表示:“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的演出。其實我是第一次參與這種類型的演出,所以上臺前心情既激動又緊張。通過這次的親身表演,我真切感受到赤牛坬村淳樸熱情的民風,也讓我體會到陜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實踐隊員們參與《高高山上一頭牛》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
文化發展靠傳承,助推民俗進課堂民俗文化是鄉村的根脈。除參觀實踐外,“赤牛青語”線下實踐隊前往佳縣坑鎮中學開展支教活動,踐行“弘揚民俗文化”的初心,助力文化傳承,促進教育發展。
8月1日下午,隊長張博雅便緊鑼密鼓地開展教學準備工作,帶領線下實踐隊成員在學校會議室召開“坑鎮中學支教啟航”會議,以 “弘揚民俗文化”和“培養鄉村優秀人才”為目標,共同探討適合坑鎮中學學生實際學情教情的教學模式及大綱,分配教學任務,為后續“民俗文化進課堂”的暑期支教活動打好基礎。
圖為實踐隊員與佳縣坑鎮中學校長溝通學生學情,制定教學計劃。
本次支教活動為雙線齊進,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支教過程中,除基礎課程外,實踐隊員充分發揮語言特色優勢,利用“雙課堂”模式講好民俗故事,舉辦“民俗文化大講堂” “赤牛坬民俗旅游”“民俗文化宣講會”“我是民歌小達人”“一起鬧秧歌”“民俗文化節”等特色課程與活動,幫助學生感受陜北民俗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圖文:西安外國語大學“赤牛青語”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