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協作齊助力,寶貝“走出去”,游客’走進來“——斗目垅村
斗目垅村位于溝溪鄉東北部,它是衢州首批開展“一村萬樹”的村莊,也是衢州首個知青文化村,圍繞知青故事打造村中公園、民宿、景觀等。近年來,依托山海協作大平臺和項目建設,斗目優村爭取幫扶資全打造“德門龍”手工面作坊新廠房建成后銷售效預計在原來的其礎上翻一番 達到700萬余元,帶動30余戶農戶參與面條加工、銷售。同時通過“飛地”營銷、“消薄卡”助農、“村播”基地進行“線上村播銷售+線下超市銷售”等銷售途徑,擴大品牌影響力,增進農戶和村集體增收。
- 非遺手工面傳承人 陳家勝先生:一碗面世代傳承,打造家鄉味道
【人物介紹】

陳家勝,德門龍傳統手工面傳承人。早在1927年,陳家勝的曾祖父就開始制作手工面條。那時,曾祖父特地前往杭州學習手藝,并把技術帶回家鄉,經過兩代人的發揚和傳承,到陳家勝父親陳有華手上時,手工面的名聲漸漸傳出斗門垅村。2010年,陳家勝回到家鄉繼承了家族的手藝。
【尋訪足跡】
團隊成員們從溝溪鄉政府了解到,距離碗窯村不遠的斗目垅村以手工陽面聞名,傳承至今已近百年。次日一早,隊員們出發尋找衢州手工陽面的非遺傳承人——陳家勝師傅。
迎著朝陽,隊員們行走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呼吸著與城市里截然不同的清新空氣,感受浙里鄉村的靜謐安詳。我們向路邊的村民們詢問手工陽面,他們指向一處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民房說:”就是那家,他們也在村里辦廠的,生意可紅火哩!“隊員們走向民房,正巧碰見陳師傅,他身形偏瘦,鄉音淳樸,眼神十分明亮。他忙招呼我們入座,一邊沏茶一邊與我們交談。
問題一:”陳師傅您好,‘德門龍’牌手工陽面今年銷量非常好,能否為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款面條呢?“陳師傅從手工陽面的歷史開始介紹:”我家的手工面條至今已經有97年的歷史,傳承了四代人。在以前的衢州,手工面條一般輕易吃不得,只有在逢年過節招待貴客時才能吃上幾回,手工面條也是我們當地百姓送禮的首選。之所以我家的面條賣得出去,是因為我家的面條和市面上普通的面條不一樣,它有口感勁道、不易糊湯的特點。經常有酒店飯店來采購我們的面條,有些老顧客還會專程開車過來買,一買就是三十來斤。”
問題二:“‘德門龍’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像村名‘斗目隴‘,那么請問陳師傅是怎樣想到要注冊商標的呢?”陳師傅哈哈一笑說:“ ‘德’是指做生意要講道德,‘門’是指生意要如鯉魚躍龍門一般,‘龍’指的是龍的傳人,也蘊涵了傳承四代人的含義。當初起這個名字確實是想把我們村也宣傳出去,所以就用了這個名字,聽起來也不錯的。2014年我申請注冊了“德門龍”手工陽面商標,將手工面品牌化創建品牌后,面坊名氣越來越響,加上我在淘寶和微店上也開了店鋪,有空還會自己做直播,手工面已經賣向了全國各地,有些老顧客動輒二三十斤。然后注冊商標也是因為面條賣得越來越好,賣得越來越遠。這也是叫品牌意識嘛,前幾年直播電商興起的時候,我見識到淘寶直播的威力,直播間40萬人,賣出一拖拉機那么多的面條呢。”說到這,陳師傅不禁喜笑顏開。
問題三:“請問現階段德門龍手工面條的發展還受到什么因素制約嗎?”陳師傅的表情有些喜憂參:“鄉里很支持我的面條產業,在村子里面撥款建造了面條加工廠,我本身也是喜歡鼓搗機器的,有些時候我還會自己設計機器出來提高產量。難就難在手工面的工序比較復雜,村里的場地也比較小,要想提高產量就得擴大場地;再一個做面條是看天氣的,需要把面條陰干才能包裝起來,夏天天氣好的時候一天可以生產6000斤面條,這個都不一定的。”
【尋訪感悟】

隨著交談的深入,隊員們發現陳師傅不僅是做面的工匠,也是經商的大師。陳師傅早在10年前傳承家族手藝就明確了品牌意識,在直播電商的時代風口來臨時抓住機遇,開設微店網店,線上線下銷售兩手抓。除此之外,德門龍品牌還在衢州市區開設面館,大搞體驗營銷。他以馬云和曹德旺作為自己的偶像,不為別的,就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以前做生意是補貼家用,萬一做大了就是實現夢想。“陳師傅憧憬的這樣說著。目前全國疫情形勢向好,各行各業也開始恢復疫情前的發展,在全國還有千千萬萬像陳師傅這樣的農民扎根鄉村,用自己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活躍在每一壟的鄉村土地上,放下農活,拿起手機,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奮斗生活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