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作者:段思平)在浙江紹興新昌梅渚村,有一位泥塑非遺傳承人——泥人匠。今天,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感受這份傳統(tǒng)藝術背后的堅持和夢想。
游于浙江紹興新昌梅渚古村,村委趙主任為向導帶領我們探尋古村寶藏。這次我們有幸探訪到一位泥塑非遺傳承人——劉志波。今天,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感受這份傳統(tǒng)藝術背后的堅持和夢想。
匠心傳承,始于足下
劉志波在回憶自己的學習歷程時說:“我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起初是為了學一門技術讓自己吃飽飯,才拜師學藝學習了泥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沉浸在泥水之間,領悟著這門技藝的精髓。這份初心的堅持,使他走上了泥塑之路。
匠心獨運,堅守泥塑
談及泥塑工作室的成立,劉志波微笑著說:“時代發(fā)展越快,泥塑就越難推廣,因為每當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精美的泥塑,馬上就會有一大批工廠制作的仿照品出現(xiàn)。這樣讓我感覺到我并不喜歡這樣的泥塑,后面我開了一家電腦店養(yǎng)家糊口因為我大學學的專業(yè)也是電腦。”他表示,雖然泥塑過程漫長而需要耐心,但他從未感到過疲憊。所以當他“因工作事宜來到梅渚時,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繼續(xù)傳承泥塑文化”因為熱愛,所以堅守。
匠心獨到,創(chuàng)新泥塑
日常生活中,劉志波主要制作一些傳統(tǒng)的泥塑作品,如人物、動物等。新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又是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有很多故事可以講,我們可以利用泥塑作品來講述新昌故事。”劉志波告訴我們。比如,新昌有不少有名的農特產(chǎn)品,劉志波和妻子便創(chuàng)作了一套具有江南水鄉(xiāng)風格的“新昌妞”作品,每個人物對應一種新昌特產(chǎn);為了宣傳新唐詩之路,新昌推出了詩路IP形象“李夢白”,劉志波剛好以此創(chuàng)作了泥塑“小夢白”;白領們喜歡多肉植物,但在辦公室總是養(yǎng)不好,劉志波便開發(fā)了能以假亂真的泥塑多肉……
他引以為豪的說:“我想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上新昌的文化。”
匠心獨運,拓展渠道
除了線下成立工作室,劉志波和團隊還通過社交媒體等線上渠道宣傳他們的產(chǎn)品。他們上傳照片、分享制作過程,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上泥塑這一非遺藝術。
匠心堅守,克服困難
在泥塑工作室的發(fā)展過程中,劉志波和團隊遇到過許多困難。他說:“技術、市場、人才……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然而,他們始終在努力克服這些困難,為泥塑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政府支持,共謀發(fā)展
當?shù)卣畬δ嗨芊沁z的傳承給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政府的支持為泥人匠和工作室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
在聽完泥人匠的故事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和艱難性。讓我們一起為這些堅守傳統(tǒng)藝術、勇于創(chuàng)新的匠人們點贊!同時,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并支持這些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fā)展。
為了更了解梅渚古村,我們對村委趙主任也開展了答疑采訪。我們了解到梅渚村的村民相傳是黃渡的后裔,也有說是黃庭堅的后裔,黃氏家訓是比較有名的,我們有一個黃氏家祠館在我們的黃氏宗祠里,主要是“崇文”和“清白”兩個家風,這是大家比較認可的。了解到古村為了吸引游客,從2018年城鎮(zhèn)改造開始,本來這個村子就是很普通的村,很多房子都破敗了要到下來了,像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就是一個欄園,一個公園這樣子,雖然有些房子的基礎在的,但是還是比較破爛的,全部都是從小城鎮(zhèn)開始,到后面鄉(xiāng)村振興鄉(xiāng)村建設,我們一步步把這些房屋修繕起來,比如我們的非遺博物館等等把一個個點串成一條線,逐漸形成“三街八園八館八坊”景觀帶,就能把文化保存下來,平時通過一些非遺宣傳活動,還有每逢過年搞一些特色活動,村晚呀,音樂噴泉,美食節(jié)等等,把我們的文化展現(xiàn)出來,從而吸引游客,有時候忙起來,村民在家門口,賣礦泉水都可以賺很多錢。
穿梭于梅渚古村,我們如同游于寶藏之地,正如我們隊名--微光迅跡隊,古村的寶藏在于文化的傳承、在于古村的保留、在于文化的精神。讓我們繼續(xù)傳承優(yōu)秀古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