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亳州的中醫藥文化自1800多年前神醫華佗開辟第一塊藥圃開始便薪火相傳,長盛不衰。8月5日,滁州學院實踐隊先后走進康美中藥材交易市場與華祖庵進行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與學習。
圖為實踐隊在康美中藥材市場門口合影留念 潘慧嫻 攝
康美中藥材交易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中藥材專業市場,其中央廣場上有江澤民題詞紀念碑:華佗故里,藥材之鄉。隊員們在中心廣場前方的交易大廳,見到了各式各樣的中藥材,據工作人員介紹:“交易大廳的建筑面積是3.2萬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東西兩廳,固定攤位3500個。”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自助學習中藥 潘慧嫻 攝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在與攤位老板們的溝通得知了各類中藥材的功效、價錢、食用方法、熬制中藥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一些關于中藥的常識,如每一味中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與用處,有選擇的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混合在一起服用稱為配伍,并初步了解了市場交易的流程,感受了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所在與神奇之處。
華祖庵,又名華祖廟,始建于唐朝天佑元年(904年),是為了祭祀東漢末年的“神醫”華佗而建立,因為每一任住持都是女僧,故為庵。華祖庵里面的內容主要是介紹關于華佗的一些事跡與傳說故事,以及自神農氏以來的中藥發展歷程。
圖為實踐隊在華祖庵合影留念 潘慧嫻 攝
華祖庵內有山門、耳房、大殿、東西殿、禪房、元化草堂等建筑,古藥園回廊旁邊的是洗藥池,是當年華佗洗藥材的地方,洗藥池后面的是藥圃,即華佗將野生的中藥材引入田間進行種植。藥圃的開辟,將藥材的產量進行了顯著的提高,這便是古人的智慧。
在華祖庵內,可大致了解到當初華佗的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場面,其所創“五禽戲”“麻沸散”皆為后世之人的瑰寶,流傳至今。亳州被稱為“藥都”也是與這位“外科圣手”有莫大關系。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使得中醫藥文化得到了傳播,更可以使得廣大青年學子了解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瑰寶中藥的魅力與優秀價值。中藥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禮物,藥湯與銀針的立竿見影的效果都離不開中華先祖們的研究。隊員們在活動中深感要勠力同心,讓中醫藥文化繼續熠熠生輝。
(責編人: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