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7月6日電(通訊員 高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我國綠色農業產業實現了較大規模發展。從整體產業規模到生產技術以及設備,都形成了較大提升。同時,在“產業化”理念影響下,我國農業效益的農業生產模式不斷成熟。為了更好的了解現代生產技術和設備,曲阜師范大學“益農長青”社會實踐團隊成員走近實地,于山東省臨沂市以“低碳轉型背景下綠色農業產業鏈分析”為主題進行調研,探討現代農業的發展狀況,了解蘭陵縣農業示范地的先進科學蔬菜培養技術,幫助農戶科學選擇肥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助力山東地區更好的構建綠色農業。
深入實地研究,了解土地條件
6月24日,益農長青調研隊到達山東省臨沂市,通過蘭陵縣農業專家的介紹與知識講授,團隊了解到在其聯合的基礎肥料包裝中,有機肥和生物制劑所占比例較大,有機肥施用后能促進土壤良性循環,保證土壤健康,可以很好地規避施用化肥所導致的重金屬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土壤硝酸鹽的污染等問題。此外,有機肥對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滲透性具有明顯效果。化肥中不含有機質,大量使用化肥會對土壤中的團粒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從而造成土壤板結,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事實上,為了提高耕地質量,蘭陵縣早在2011年就啟動了“沃土計劃示范工程”,旨在推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和新型肥料(微生物肥和水溶肥),引導菜農科學施肥,以逐步提高耕地質量。
訪談調查,了解生產效益
為了更好的了解升級生產技術帶來的影響,調研隊隊員調查采訪了農業示范園的相關負責人。根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園區的生產技術升級,科技的增進,許多生產問題得到解決。
整體控制促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推動生產廢棄物治理、產地保護、綠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運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滴灌施肥,精確控制設施自行采取水肥管理,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中植株根部氧濃度不足的問題,而且提高了對水肥的利用率。水利用率達到90%,氮肥當季利用率達60%,與地面灌溉相比,節水30%~50%,節肥25%~30%,減少了水向深層的滲透及移動性強的營養元素如氮素的流失,減輕了對地下水的污染。實現智能化的農業生產流程,極大提高了園區管理水平,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種植效益。
完善現代化農業建設,統籌新型模式
實踐隊隊員通過蘭陵農業示范園負責人了解到,蘭陵農業示范地的產品品類在不斷增加,園區內水培葉類蔬菜采用無污染基質栽培方法,蔬菜帶根銷售,保證水分營養不流失,可保存3-7天,蔬菜全部經過權威檢測機構檢驗。目前園區建成水培蔬菜智能化玻璃溫室2.5萬平方米,日生產標準化水培蔬菜3噸,葉類蔬菜由過去的季節性供應提升為四季常供。同時生產技術在升級,園區全部采用連棟玻璃溫室、連棟薄膜溫室、自動化播種流水線、自動化移苗流水線、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系統、智能化溫室氣候監控系統、自動化物流系統、自動化下苗與收割系統、可升降栽培床等現代生產設施設備;來自4個國家的專業團隊,擁有1項發明專利和8項實用新型專利,全力打造綠沃川智慧農業4.0版,在國內乃至亞洲,成為現代智慧農業一體化的創導者和領航者。
分析品牌信息,提高品牌影響
塑造推廣蔬菜品牌,完成“蒼山蔬菜”Logo申報注冊,按照最高20萬元的補貼標準引導品牌認證,完成“三品一標”有效用標96個,叫響了一批“土字號”“鄉字號”。同時科研隊隊員通過與相關負責人的交談中獲得到園區產品通過了“猶太潔食認證”、GAP認證等國際標準的食品安全認證,已獲得“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范基地”、“長三角中心城市農產品供應基地”、“臨沂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杭州G20峰會“蔬菜指定供應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等榮譽稱號,承擔建設了《國家蔬菜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項目。這使蘭陵農場“科技賦能、產品優質”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產自農場”的品牌價值也飛速提升,實現了蘭陵農場的現代農業發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