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舞動心扉,盡孝潤人間
靈舞動心扉,真孝潤人間。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的梅捷為了響應時代號召,弘揚湖北傳統舞蹈,傳遞孔儒文化中孝的思想,于1月5日通過向下港李鄉間舞蹈團的成員們進行訪問,對下港李的民眾們分發有關孝文化的調查問卷,來調研人們對于孝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對湖北特色舞蹈的認知。從而傳播孝文化的思想。


在實踐之前,梅捷在瀏覽器,小紅書等平臺上尋找有關湖北傳統舞蹈和禮的各項資料與視頻,并聯系了下港李村的村書記與民間舞蹈團的隊長,詢問好了與疫情防控相關的詳細內容,并且最后確定了訪問時間,在調查中,梅捷通過給被采訪者觀看湖北傳統舞蹈小視頻來達到宣傳的效果,比如舞獅,跳鼓等,還分發了調查問卷來讓村民們填寫,并且發現民眾們對于傳統舞蹈的熱愛程度兩極分化嚴重,具體表現在大多數青年人,他們大都不了解傳統舞蹈,認為它是落后的,而在老年人群體當中,她們對傳統舞蹈的熱愛卻依然高漲,而反觀孝道,人們大多都了解孝文化,也能說出最基本的孝文化的內涵,但是當被問到是否遵守好了孝文化時,人們卻在思考中猶豫了起來。
在對于鄉間舞蹈團的采訪中,梅捷了解到她們跳的最多的舞蹈便是三節龍·跳鼓,整個舞蹈以奇異浪漫的扎制造型,新穎活潑的表演形式,粗獷豪放的舞蹈動作,展現一幅氣勢磅礴、場面宏大的民俗畫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每當有人家辦喜事時,她們就會被請去跳這個舞。當代社會,民間舞蹈的廣泛傳播和良好傳承有助于人們在舞蹈歌唱娛樂過程中舒緩精神、放松心情、提高身體素質。同時,民間舞蹈在當下也具有珍貴的思想情感教育價值,比如三節龍•跳鼓是多元藝術的精湛組合,融工藝、美術、音樂、舞蹈、競技、陣列、文學于一體,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粹。三節龍•跳鼓以鮮明的陣列給人們以社會分工,強調了集體的力量。舞龍中的相互默契配合,展現了和諧的智慧。大龍小龍的有序出入,突出了孝道的倫理。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精華,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孝”最基本的含義,就在于順從父母的愿望,滿足他們的需要和要求,這在中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觀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
孝道也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在調查過程中,梅捷發現人們在跳舞時或者看別人跳舞時,往往很少關注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內涵,導致文化的缺失,讓我們在學習傳統舞蹈時也要關注其包含的精神內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日的社會在大生產的經濟形式下,家族、地緣局部聯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會的整體聯系逐步加強。我們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經不是由親到疏的梯級推廣轉向兼顧全社會的博愛。
在采訪中,梅捷發現還有一個現象,有些老年人認為孝就是聽長輩的話,但是這種思想其實是錯誤的,絕對服從只會導致孩子的性格缺失。因此,我們與父母長輩的關系是以自由平等協商,而非絕對服從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無改于父之志”。是經濟上的互助互補,而不是強制贍養。是尊老愛幼的和諧關系,而不是“長幼有序”的有差別等級。我們應該尊重父母,與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諧相處,讓家庭關系走向和諧。做到了這些,已經盡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華。否則,堅持保守,逆行復古,將與時代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