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暖意暖夕陽 —— 臨安夕陽紅敬老院暑假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敬老院中的老人們不僅需要生活上的照料,更渴望情感上的陪伴與精神上的慰藉。在暑假這個充滿活力的季節,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有責任用青春的熱情為老人們帶去溫暖,用實際行動踐行 “尊老、愛老、助老” 的傳統美德,讓青年奉獻的身影出現在需要關懷的角落。
我從小便受家庭熏陶,對老人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一直希望能為身邊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得知臨安夕陽紅敬老院在暑假期間需要志愿者協助開展活動后,我立刻報名參與。此次實踐,我不僅想為老人們提供陪伴與幫助,更想通過與老人們的相處,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感受歲月沉淀的智慧,同時在服務中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與社會責任感,讓青春在關愛老人的行動中綻放意義。
二、實踐時間
2025 年 8 月 5 日 —8 月 20 日
三、實踐地點
杭州市臨安區夕陽紅敬老院
四、實踐單位介紹
臨安夕陽紅敬老院是臨安區內一所設施完善、服務貼心的民辦養老機構,成立至今已有 12 年,主要為轄區內失能、半失能老人及空巢老人提供長期照料、康復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敬老院占地面積約 8 畝,設有單人間、雙人間共 50 余個床位,室內配備防滑地板、緊急呼叫器、適老化扶手等設施,保障老人的居住安全;室外擁有休閑花園、健身區域,方便老人日常活動。
敬老院注重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周會組織讀書、下棋、手工制作等小型活動,但由于工作人員有限,活動的豐富度與陪伴的精細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間。近年來,敬老院積極與當地高校、社區合作,通過招募志愿者補充服務力量,為老人們帶來更多新鮮活力,形成了 “專業護理 + 志愿陪伴” 的服務模式,深受老人及家屬的認可。
五、實踐過程
(一)前期準備
- 時間:2025 年 8 月 5 日 —8 月 7 日
- 內容
- 崗前培訓:正式服務前,敬老院院長與護理部主任組織了為期 3 天的培訓。培訓首先介紹了敬老院的基本情況,包括老人的整體年齡結構(以 70-90 歲為主)、身體狀況(多數老人患有高血壓、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生活習慣(如早餐時間、午休時長)及服務禁忌(如避免提及老人的傷心往事、不隨意觸碰老人的醫療設備);隨后講解了基礎護理知識,如如何協助老人緩慢起身、攙扶老人行走的正確姿勢、給老人遞水時的注意事項(水溫控制在 40-50℃);最后強調了溝通技巧,如與聽力不佳的老人交流時要貼近耳邊、放慢語速,與性格內向的老人溝通時可從 “天氣”“飲食” 等輕松話題切入。
- 需求調研:為讓服務更貼合老人需求,我利用培訓間隙與敬老院工作人員交流,了解到部分老人喜歡聽老歌、看老照片,部分老人擅長剪紙、書法,還有幾位老人因子女工作忙,希望能多有人陪自己聊天;同時,我還觀察了老人的活動區域,發現休閑花園的長椅旁缺少遮陽傘,部分老人在晴天時想曬太陽卻怕曬過頭,這些信息為后續開展服務提供了方向。
- 物資與方案準備:根據調研結果,我與其他志愿者一起準備了服務物資,包括收集經典老歌(如《茉莉花》《洪湖水浪打浪》)、打印老照片(如臨安老街道、老建筑的圖片)、購買手工折紙材料;同時制定了詳細的服務方案,如每天上午陪老人在花園散步、下午開展 “老歌分享會” 或 “手工小課堂”,每周五組織一次 “故事交流會”,邀請老人分享自己年輕時的經歷。
(二)正式服務
- 時間:2025 年 8 月 8 日 —8 月 17 日
- 內容
- 日常陪伴照料:每天上午 8 點半到崗后,我會先協助護理人員開展簡單的照料工作,如幫行動不便的老人整理床鋪、協助老人洗漱;9 點半后,陪老人到室外活動,對于能自主行走的老人,陪他們在花園散步,聽他們講述過去的生活,比如張奶奶給我講她年輕時在生產隊勞動的故事,李爺爺跟我聊他當年參軍的經歷;對于坐輪椅的老人,我會推著輪椅到遮陽處,給他們讀報紙上的新聞,或一起看準備好的老照片,幫他們回憶往事。
- 特色活動開展:下午 2 點到 4 點,我們按計劃開展特色活動。在 “老歌分享會” 上,我用手機播放經典老歌,老人們跟著旋律哼唱,有的還會打起節拍,氣氛十分熱烈;在 “手工小課堂” 上,我教老人們折紙鶴、折小船,雖然很多老人手指不靈活,但都耐心跟著學,78 歲的王奶奶折好紙鶴后,還在上面畫了小愛心,說要送給自己的孫女;在 “故事交流會” 上,老人們主動分享經歷,我負責記錄并偶爾提問,比如 “您當年遇到困難時是怎么堅持下來的”,老人們的講述不僅讓其他老人產生共鳴,也讓我深受觸動。
- 解決實際小事:服務期間,我還主動幫老人解決一些生活小事。發現休閑花園的長椅缺少遮陽傘后,我向敬老院院長反映,院長很快采購了遮陽傘安裝到位,老人們再也不用怕曬太陽過量;得知劉爺爺喜歡下棋但找不到對手,我特意學習了基本的象棋規則,每天下午陪他下一局,雖然我棋藝不佳,但劉爺爺每次都笑得很開心;有幾位老人的老花鏡度數不合適,看東西模糊,我幫忙聯系他們的子女,提醒及時更換眼鏡。
- 應對突發情況:服務第 10 天,發生了一次小意外:陪陳奶奶散步時,她突然腿軟差點摔倒,我立刻按照培訓時教的方法,雙手扶住她的胳膊,緩慢將她扶到旁邊的長椅上坐下,同時呼喊護理人員。護理人員趕來檢查后,確認陳奶奶只是有點低血糖,喂她喝了糖水后便恢復了。這次經歷讓我更加謹慎,之后陪老人活動時,會時刻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態,提前準備好糖果、溫水等應急物品。
(三)反思總結
- 時間:2025 年 8 月 18 日 —8 月 20 日
- 內容
- 收獲總結:通過 10 天的服務,我不僅為老人們帶去了陪伴與快樂,自己也收獲滿滿。在與老人們的相處中,我學會了更有耐心地傾聽,不再像以前那樣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協助照料老人的過程中,我的細心程度得到提升,比如會主動留意老人的水杯是否有水、衣服是否穿暖;更重要的是,老人們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了我,面對身體的病痛,他們很少抱怨,反而常說 “現在的日子已經很幸福了”,這種心態讓我學會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 不足反思:服務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關注仍有疏漏,比如陳奶奶腿軟的情況,我事先沒有察覺到她的不適;二是活動形式不夠豐富,“老歌分享會” 和 “手工小課堂” 開展幾次后,部分老人表現出些許乏味;三是與性格孤僻的老人溝通時,方法還不夠靈活,比如面對不愿說話的趙爺爺,我嘗試了幾次交流都沒能打開他的話匣子。
- 改進方向:針對不足,我制定了改進計劃。今后參與養老志愿活動前,會更詳細地了解每位老人的身體狀況,記錄下他們的健康注意事項;在活動設計上,多加入互動性強的內容,如 “趣味問答”“集體唱歌接龍” 等,提升老人的參與度;同時學習更多與孤僻老人溝通的技巧,比如通過陪他們做簡單的手工、一起澆花等無聲的陪伴,慢慢拉近距離。
六、實踐心得
(一)關愛老人,是青年對傳統美德的傳承
這次在敬老院的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 “尊老、愛老、助老” 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的責任。老人們為社會的發展付出了青春與汗水,如今他們步入晚年,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保障,更需要情感上的關懷。作為青年,我們有義務接過 “關愛老人” 的接力棒,用陪伴驅散他們的孤獨,用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
在陪張奶奶看老照片時,她指著一張年輕時的照片說 “這是我結婚時拍的,那時候條件不好,只有這一張照片”,說著眼里泛起了淚光,我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聽她繼續講述。那一刻我明白,我們的陪伴或許不能為老人解決所有問題,但能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被牽掛,而這種情感上的滿足,正是老人們最需要的。這種經歷也讓我更加堅定,今后會持續參與關愛老人的志愿活動,用青年的行動傳承傳統美德。
(二)在陪伴中收獲成長,讓青春更有溫度
志愿活動的過程,也是我個人成長的過程。以前我在家中很少照顧老人,不知道如何與老人溝通,更不了解他們的需求。但在敬老院的 10 天里,我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后來能熟練地攙扶老人、陪老人聊天,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實踐的積累。
記得第一次幫李爺爺穿衣服時,我因為用力不當讓他皺了皺眉,后來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先幫老人穿袖子窄的衣服,再穿寬松的外套,動作輕緩不拉扯。這個小小的細節讓我明白,照顧老人需要細心再細心。同時,老人們的人生閱歷也給了我很多啟示,李爺爺告訴我 “遇到困難別著急,一步一步來總能解決”,這句話讓我在之后面對學習壓力時,心態更加平和。這種在陪伴中收獲的成長,讓我的青春不再只局限于校園的書本知識,多了一份對生活的理解與溫度。
(三)匯聚青年力量,讓敬老服務形成長效
在服務過程中,我發現僅靠少數志愿者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夕陽紅敬老院有 40 多位老人,而我們這次參與的志愿者只有 5 人,很多時候只能兼顧到部分老人。這讓我意識到,關愛老人需要更多青年的參與,形成長效的服務機制。
服務結束后,我將自己的實踐經歷分享到學校的志愿者社群,吸引了 20 多位同學表示下次想一起參與;同時,我還與敬老院約定,今后每月都會組織一次高校志愿者活動,為老人們帶去持續的陪伴。我相信,只要更多青年加入到敬老服務的隊伍中,用點點青春暖意匯聚成溫暖的洪流,就能讓更多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讓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的目標離我們更近一步。
總之,這次臨安夕陽紅敬老院的暑假實踐,是一次充滿溫暖與成長的旅程。它讓我用行動踐行了青年的奉獻精神,也讓我在與老人的相處中收獲了寶貴的人生感悟。未來,我會繼續帶著這份對老人的關愛,參與更多志愿活動,讓青春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