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力踐奉獻擔當 —— 臨安中醫院暑假社會實踐報告
來源:嘉興大學平湖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升本242班王美
以青春之力踐奉獻擔當 —— 臨安中醫院暑假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醫療服務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環節,醫院作為直面群眾健康需求的場所,每天都面臨著就診流程引導、患者需求響應等諸多服務壓力。尤其是在暑假期間,隨著學生群體就醫、家長陪同就診等情況增多,醫院對志愿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的志愿精神不僅是校園里的價值倡導,更應成為我們走進社會、服務他人的行動指南。
我生長在臨安,一直希望能利用假期時間為家鄉的公共服務貢獻一份力量。得知臨安中醫院長期招募志愿者后,我主動報名參與暑假志愿活動,既想通過實踐了解醫療服務的實際運作流程,更想以青年的身份,用耐心與熱情為就診患者緩解就醫過程中的不便,在服務中踐行青年的社會責任,讓青春在奉獻中體現價值。
二、實踐時間
2025 年 7 月 10 日 —7 月 26 日
三、實踐地點
杭州市臨安區中醫院
四、實踐單位介紹
臨安區中醫院是臨安區內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綜合性中醫醫院,多年來始終秉持 “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 的服務理念,為轄區居民及周邊群眾提供優質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醫院科室設置齊全,涵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康復科等多個領域,配備了先進的醫療設備與專業的醫護團隊,同時注重人文關懷建設,致力于為患者打造舒適、便捷的就醫環境。
近年來,醫院積極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招募高校學生、社區居民等志愿者,在門診引導、健康宣傳、特殊患者幫扶等方面補充服務力量,形成了 “醫護 + 志愿者” 協同服務的良好模式,既提升了醫院的服務效率,也讓患者感受到更多溫暖。
五、實踐過程
(一)前期準備
1.時間:2025 年 7 月 10 日 —7 月 12 日
2.內容
◦系統培訓:正式上崗前,醫院志愿者服務中心組織了為期 3 天的專項培訓。培訓內容圍繞醫院基本情況展開,包括科室分布、就診流程(從掛號、候診、檢查到取藥的全環節)、志愿服務規章制度(如服務時間、崗位紀律、保密要求等);同時針對志愿者的核心能力需求,開展了禮儀規范(儀容儀表、溝通語氣、肢體動作等)、應急處理(如患者突發情緒波動、輕微意外情況應對)等課程,由醫院醫護人員與資深志愿者現場示范講解,確保我們掌握服務的基本準則與方法。
◦知識儲備:為更好地回應患者咨詢,我利用培訓間隙主動學習了基礎醫療常識,如常見疾病的就診科室匹配(如兒童感冒掛兒科、老年人關節疼痛掛康復科或骨科)、醫保報銷的基本流程、醫院自助設備(掛號機、繳費機、報告打印機)的操作方法等;同時熟悉了醫院各樓層的科室布局圖,將 “內科在 3 樓東側”“檢驗科在 1 樓西南角” 等關鍵信息牢記,避免因自身不熟悉導致引導失誤。
◦崗位模擬:培訓最后 1 天,我們進行了崗位模擬演練。在門診大廳、檢驗科門口等實際場景中,模擬患者咨詢 “如何掛專家號”“檢查報告在哪里取” 等問題,由資深志愿者點評我們的回應方式與引導邏輯,幫助我們調整溝通細節,比如面對老年人時要放慢語速、提高音量,面對著急的患者時要先安撫情緒再解決問題。
(二)正式服務
1.時間:2025 年 7 月 13 日 —7 月 23 日
2.內容
◦日常崗位工作:每天上午 8 點準時到崗,穿戴好醫院統一發放的志愿者馬甲與工作牌,根據當天的崗位安排開展服務。我的核心工作集中在門診大廳與各樓層候診區:在門診大廳,主動上前詢問就診患者的需求,為首次就診的患者指引掛號窗口或自助掛號機,協助老年人、孕婦等特殊群體操作設備;在樓層候診區,引導患者按號候診,提醒即將到號的患者準備好病歷本,同時維持候診秩序,避免出現擁擠、喧嘩等情況。
◦針對性幫扶:針對不同群體的患者,調整服務方式。面對暑假期間較多的學生患者,用更活潑的語言講解就診注意事項,比如告訴小朋友 “抽血的時候閉上眼睛,一下子就好啦”,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面對行動不便的患者(如拄拐杖的老人、坐輪椅的患者),主動協助他們推輪椅、拿取物品,陪同前往檢查科室或電梯口;面對外地患者,除了引導科室,還會額外告知醫院周邊的餐飲、停車信息,幫助他們解決就醫之外的實際需求。
◦健康宣傳輔助:7 月 18 日 —7 月 20 日,醫院開展 “夏季健康科普周” 活動,我參與了健康宣傳工作。在門診候診區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夏季防暑、腸道疾病預防、中醫養生(如三伏貼適用人群)等宣傳手冊,同時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簡單的健康咨詢,如 “夏天吹空調注意什么”“孩子暑假吃冷飲怎么控制量” 等問題,協助醫護人員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更多人了解健康知識。
◦應對特殊情況:服務期間遇到過幾次特殊情況:一次是一位老奶奶因不會操作自助掛號機而著急落淚,我先扶她到休息區坐下,遞上紙巾安撫情緒,然后一步步幫她完成掛號,并將掛號單上的候診時間、科室位置用馬克筆標注清楚;另一次是門診大廳人流量突增(因當天有兒科專家坐診),候診區座位不夠,我協調醫院后勤補充臨時座椅,同時引導部分患者到二樓候診區分流,避免大廳擁擠;還有一次是患者咨詢的 “慢性病開藥流程” 超出我的知識范圍,我沒有隨意回應,而是立即找到導醫臺的醫護人員,陪同醫護人員一起向患者解答,確保信息準確。
◦自我調整:服務初期,我曾因緊張出現 “語速過快”“忘記主動微笑” 等問題,導致一位老爺爺沒聽清我的引導。之后我每天服務前都會對著鏡子練習 “放慢語速、保持微笑”,同時向身邊的資深志愿者請教,學習他們 “先聽患者說完需求,再有條理回應” 的溝通方式,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服務節奏,后期引導時患者的反饋也從 “有點亂” 變成了 “謝謝你,小姑娘,講得很清楚”。
(三)反思總結
1.時間:2025 年 7 月 24 日 —7 月 26 日
2.內容
◦收獲梳理:通過 11 天的服務,我不僅熟悉了醫院的運作流程,更在實踐中積累了服務經驗 —— 從最初對 “如何引導患者” 的生疏,到后來能快速判斷患者需求、靈活應對各種情況;同時,每天與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患者溝通,讓我的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比如學會了 “換位思考”:當患者因等待時間長而抱怨時,不再是簡單說 “請耐心等”,而是說 “我理解您著急,我幫您查一下前面還有幾位患者,大概還需要 15 分鐘,您可以先在旁邊休息區喝口水”,更能安撫患者情緒。
◦問題反思:服務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一是專業知識仍有欠缺,面對患者咨詢 “某種藥物的服用方法”“檢查前是否需要空腹” 等專業問題時,無法直接回應,只能依賴醫護人員,影響服務效率;二是服務的主動性還需加強,有時會局限于 “患者問什么就答什么”,沒有主動觀察患者的潛在需求,比如看到患者提著很多物品卻沒主動幫忙,直到患者開口求助才行動。
◦改進計劃:針對不足,我制定了后續改進方向:一方面,后續會持續關注醫院發布的健康科普內容,補充常見醫療問題的解答知識,提升服務的專業性;另一方面,在今后的志愿活動中,培養 “主動觀察” 的習慣,比如看到患者頻繁看手機時間、四處張望,就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讓服務從 “被動回應” 轉向 “主動關懷”。
六、實踐心得
(一)奉獻不是 “口號”,而是 “小事里的堅持”
這次志愿活動讓我對 “青年奉獻” 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它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藏在每天重復的小事里 —— 是每天提前 10 分鐘到崗,確保不耽誤服務時間;是面對同一個 “怎么掛號” 的問題,耐心解答第 20 次也不敷衍;是看到患者不方便時,主動遞上一杯水、幫著拿一下東西。
記得服務第 5 天,一位陪母親就診的阿姨特意找到我,說 “昨天你幫我媽推輪椅到樓上,還等著我們檢查完送下來,真的太感謝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奉獻帶來的價值不僅是 “幫助了別人”,更是讓他人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的溫暖。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累積起來就是對 “青年服務社會” 的最好踐行,也讓我意識到,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必等到 “有能力做大事” 才去奉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同樣能為社會帶來積極的改變。
(二)在服務中成長,讓青春更有 “重量”
志愿活動不僅是 “付出” 的過程,更是 “成長” 的過程。以前我在與人溝通時,常常會因為 “怕說錯” 而不敢主動開口,但在醫院的服務中,為了幫患者解決問題,我不得不克服膽怯,主動上前詢問、積極協調;面對患者的抱怨或誤解時,我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理性、溫和的方式溝通,而不是一味反駁或逃避。
這些能力的提升,比書本上的知識更鮮活、更實用。比如現在遇到陌生人咨詢問題,我能清晰、有條理地回應;遇到突發情況,也能先冷靜思考再行動。這種成長讓我感受到青春的 “重量”—— 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通過實踐積累的經驗、通過服務培養的責任感,讓我從 “校園里的學生” 逐漸向 “社會中的參與者” 轉變,也讓我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
(三)青年應成為 “溫暖的傳遞者”,匯聚服務力量
在服務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溫暖的瞬間:醫護人員在忙碌間隙安撫哭泣的患兒,其他志愿者主動幫我分擔重活,患者之間互相禮讓座位…… 這些瞬間讓我意識到,“奉獻” 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種可以傳遞的力量。作為青年,我們不僅要自己參與服務,更要成為 “溫暖的傳遞者”,帶動身邊的人一起關注公共需求、參與志愿活動。
服務結束后,我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了班級同學,很多同學表示 “下次暑假也想報名醫院志愿者”;同時我也加入了臨安中醫院志愿者社群,計劃今后周末有空時繼續參與服務。我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更多人看到 “青年志愿” 的價值,吸引更多同齡人加入到服務社會的隊伍中,用無數個 “小奉獻” 匯聚成 “大溫暖”,為家鄉的公共服務、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總之,這次臨安中醫院的暑假志愿實踐,是我大學生涯中一段珍貴的經歷。它讓我在奉獻中體會到了快樂,在實踐中實現了成長,更讓我堅定了 “以青春之力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的信念。未來,我會繼續帶著這份初心,積極參與更多志愿活動,讓青春在服務中綻放光彩,做一個有溫度、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