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子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特別是要到鄉村去,了解國情民情,增長見識才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會議上的殷切囑托,為青年學子指明了成長方向。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紅穗燎原·糧韻嶺城”鄉村振興實踐團 ,懷揣著對鄉土的熱忱,踏上了公主嶺市范家屯鎮孟家村的土地,用腳步丈量鄉村大地,以行動詮釋 “青春田野行,從課本到田間” 的深刻內涵,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留下了青春的印記。
7月13日,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實踐團的同學們帶著課本里的知識與對鄉村振興的熱忱,走進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用腳步丈量發展現狀,用傾聽記錄脫貧故事,在田間地頭書寫著屬于青年的實踐答卷。

一、腳踩黑土看發展:孟家村的現狀素描
隊員們分成小組,一邊觀察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一邊與村民拉起家常。據了解,2017年以來孟家村全部村民都已搬家上樓,并且除了本職工作外每戶村民還可獲得額外土地收入。從住房條件的改善到經濟收入的豐富,從村民臉上的笑容到言談間的底氣,隊員們真切感受到孟家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顯著變化。
在與村兩委干部的座談中,實踐團詳細了解了村里的產業結構:以玉米種植為主導,輔以少量經濟作物,近年來還嘗試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我們的黑土肥沃,玉米品質好,但過去銷路單一,價格也上不去。” 村支書的話道出了發展中的瓶頸,也讓隊員們意識到,鄉村振興不僅要 “看現狀”,更要 “找問題”。


二、傾聽奮斗聲:脫貧故事里的孟家精神
在孟家村的脫貧故事里,“不等不靠、抱團實干” 的孟家精神格外動人。曾經的孟家村,土地零散、銷路閉塞,村民們守著薄田發愁。孟家帶頭人王成書記看在眼里,帶著鄉親們干起了第一件大事 —— 成立農機合作社。書記用打工賺來的錢買下旋耕機、播種機,統一耕作、統一管理,不僅解放了勞動力,還讓畝產提高了三成。緊接著,孟家年輕人書記的女兒搭上電商快車,開起直播間,把土特產掛上網絡平臺。更讓人點贊的是,他們建起農產品加工廠,讓 “土疙瘩” 變成 “金寶貝”。如今的孟家村,機器轟鳴里藏著豐收的希望,快遞單上寫滿致富的喜悅,孟家精神正化作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



三、問卷里的民聲:把村民需求記在心上
為了更系統地了解村民的需求與期待,實踐團還設計了詳細的調查問卷,內容涵蓋種植意愿、技術需求、政策滿意度等多個方面。“大爺,您看這問卷上的問題,您覺得哪種病蟲害最讓您頭疼?”“大姐,您希望村里組織什么樣的農技培訓?” 隊員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問卷內容,遇到不識字的老人,就一條一條念給他們聽,再認真記錄答案。
“希望能多來些技術員指導,講講新的種植方法。”“想知道玉米怎么賣能更賺錢。” 一張張問卷收集上來的,不僅是數據,更是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為實踐團后續形成調研報告、提出發展建議提供了最鮮活的依據。
離開孟家村時,實踐團的同學們帶著沉甸甸的調研資料和對鄉村振興的深刻思考踏上歸途。他們知道,這次實踐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 孟家村的黑土上,不僅生長著茁壯的玉米,更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希望;而青年學子的肩上,扛著的是用知識服務鄉土、用青春助力振興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