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22日,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鄉筑山河"社會實踐隊深入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必背鎮,開展為期9天的文化探訪與民生服務實踐活動。團隊以"非遺傳承活化+基層服務創新"雙軌并行模式,系統梳理瑤族文化基因,探索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新路徑。
一、非遺探源:解碼千年瑤鄉文化密碼
建筑技藝溯源
實踐隊首站走進國家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必背瑤寨,實地測繪當地傳統"吊腳樓"式民居。隊員們發現,瑤族建筑采用"干欄式"構造,以原木榫卯銜接,屋檐呈45度斜角設計,這種"會呼吸的建筑"既適應山地潮濕環境,又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
制茶工藝尋蹤
在瑤山茶茶莊,瑤山茶制作工藝傳承人盤偉珍展示瑤山茶制作的古法工藝。近年來,瑤山茶以傳統技藝為依托,發展出白茶、紅茶、綠茶、陳皮茶等諸多品種,生產方式以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但制作流程基本保持了傳統核心技藝,即:采青→萎凋→炒干→烘干。茶葉是瑤族傳統禮儀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茶文化承載著瑤族人發現自然、利用自然的歷史。
非遺活化實踐
團隊深度訪談三位非遺傳承人:瑤繡非遺傳承人鄧小珍展示"反面刺繡"絕技,她分享著通過當地政府牽線,現在各種各樣的瑤繡作品都可以通過網上購物的方式購得。同時,隊員們還得知近期鎮里正在籌備瑤繡產品的帶貨直播,期待通過新科技讓瑤繡走得更遠;韶關市市級非遺項目瑤族盤王節傳承人趙良香向同學們介紹盤王節的歷史與習俗,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人民便起舞歌樂,緬懷祖先,祈福請愿。
盤王節的傳說,是瑤族歷史的鮮活印記,承載著族群的集體記憶與精神信仰。盤王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凝聚瑤族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它如同一座堅固的橋梁,跨越地域與時間的阻隔,讓分散在各地的瑤族同胞的心緊緊相連。

圖 | 隊員們在采訪非遺傳承人鄧小珍
二、深度調研:構建文化保護數據模型
雙線問卷創新
實踐隊設計"居民-游客"雙版本問卷,在必背瑤寨、桂坑村開展深入調研。通過入戶問卷調查初步掌握當地公共衛生狀況與非遺文化傳播成效,鎮上老年人口占大部分,其中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較高,非遺文化傳承缺乏新鮮血液與對外宣傳;通過游客問卷,實踐隊全面分析區域旅游業發展現狀,認為目前鎮上缺乏與當地特色非遺文化結合較深的體驗項目,對外宣傳范圍還待進一步擴大。
文脈考據突破
團隊走訪世界過山瑤博物館,深入探究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活化路徑;沿西京古道開展歷史文脈考據,梳理嶺南文化交融發展軌跡;立足南水湖畔,考察生態旅游融合模式,探索自然景觀與人文體驗的協同開發機制;調研樂夫村農民協會遺址,通過實地踏勘深刻領悟紅色文化基因傳承的時代價值,強化革命歷史教育的現實意義。

圖 | 隊員們在過山瑤博物館調研
三、躬身服務:架設城鄉連心橋
健康關懷行動
在村兩委協助下,實踐隊開展入戶義診服務,為村民實施健康體檢并給予個性化健康指導,為107位村民建立健康檔案;隊員們到村民家中,為當地老人進行公益理發活動。活動現場,老人們與志愿者親切交流,分享生產生活經歷,現場氛圍溫馨融洽。
教育賦能創新

圖 | 隊員們在義診
實踐隊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支持下,系統開展青少年主題教育課堂。活動緊扣"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傳統文化賡續""生態文明理念傳播"三大核心,創新設計沉浸式互動課程,通過多元化教學形式推動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在愛國主義模塊中,團隊通過"革命文物故事講解"等情景教學,引導兒童理解家國情懷;傳統文化板塊設置非遺手工體驗、名族服飾繪畫等互動環節,讓傳統文化在動手實踐中傳承;生態文明單元則采用"垃圾分類實景游戲"等參與式方法,直觀傳遞綠色發展理念。

圖 | 隊員在開展教育課堂
四、薪火相傳:青春與鄉土共生長
本次實踐以文化傳承與民生關懷為主線,勾勒青春與鄉土共融的畫卷。當入戶義診的腳步丈量山鄉,當貼心義剪的溫暖浸潤心田,當啟蒙教育的星火點亮童眸,這場實踐不僅編織起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紐帶,更以躬身力行的姿態,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在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中的赤誠與榮光。實踐隊以躬身力行的姿態,為新時代青年投身基層治理提供了"服務+調研+建言"的全鏈條參與樣本,生動詮釋了文化自信與民生關懷的青春擔當。

圖 | 隊員們活動結束合影留念
撰稿:黃兮煜 崔家銘
攝影:張錦弘 陳駿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