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刻歲月凝匠心,言傳精神續文脈
2025年6月23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泰州實踐隊6名隊員前往世澤雕藝園參觀學習,隨后赴斜橋社區開展木雕文化宣講活動。此次實踐旨在深入挖掘泰州木雕的技藝精髓與精神內核,通過沉浸式體驗與社區互動,讓傳統工藝中蘊含的堅守與專注走進大眾生活,這也是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關鍵環節。
晨光中的世澤雕藝園,黛瓦粉墻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園內古木參天,與錯落有致的木雕展廳相映成趣。步入主展廳,一件通體暗紅的“清明上河圖”木雕長卷占據了整面墻,近20米的長度上,汴河兩岸的市井百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挑擔的貨郎、搖櫓的船工、臨街的商鋪,甚至橋頭石板的裂紋都清晰可辨。
“這件作品在2019年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雕藝園負責人、泰州木雕非遺傳承人站在長卷前,聲音里帶著自豪。他身著深藍色對襟褂子,袖口磨出了淺色的毛邊,指著長卷中段一處拱橋細節說:“這里的欄桿一共36根,每根柱子上的雕花樣式都不同,光設計稿就畫了72張。”談及創作過程,他拿起展柜里的縮小模型,指尖劃過橋面的紋理:“最難的是處理木材的張力,當時用了12種木料拼接,每天只能推進3厘米。有次發現一處木紋開裂,整段2米長的雕刻都得重做,團隊里有人想放棄,我就拿著刻刀守在工坊,每天只睡4小時,一點點重新刻。”他頓了頓,目光落在長卷盡頭的留白處,“木雕這行,拼的不是手快,是心定。越是難,越要守得住。”
工坊內,陽光透過天窗在地板上投下光斑,幾位匠人正圍坐在長案前忙碌。案上整齊排列著數十把刻刀,從寬刃的平刀到細如針尖的三角刀,刀刃都閃著經年使用的亮澤。一位正在雕刻“歲寒三友”筆筒的匠人停下手中的活計,展示著作品內側的紋路:“師父常說,好的木雕要‘里子比面子講究’,就像做人,內里的扎實比表面的光鮮更重要。”她指著筆筒底部一處不起眼的凹槽,“這里藏著一個‘韌’字,是當初遇到木料硬結時,提醒自己別急躁刻下的。”
午后的斜橋社區活動中心,大約二十位青年早早到場,有人帶著筆記本,有人調試著手機錄音功能。實踐隊員走上講臺,沒有展示復雜的木雕細節,而是從泰州木雕的基本含義講起——它不僅是雕刻技藝,更是當地人對生活的理解;接著梳理了其從明清興起至今的發展脈絡,重點講述了不同時代匠人面對困境時的堅守;最后聚焦傳承精神,將木雕中蘊含的專注、堅韌與創新,轉化為當代青年能共鳴的生活態度。
“木雕的歷史里,藏著一代代人的答案。”隊員的話語簡潔而有力,當講到老匠人面對原材料短缺仍堅持研發新技法時,臺下的青年們紛紛點頭。從事互聯網行業的青年劉暢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偶爾抬頭與身邊人交換眼神;做教育工作的王穎則舉起手機,對著屏幕上的老照片輕輕拍照。
“原來木雕不只是好看的擺件。”一位青年在互動時說,他原本以為傳統工藝離自己很遠,聽完才發現,那些傳承中的堅持,和自己工作中攻克技術難題的經歷很像。這番話引起了在場青年的共鳴,大家開始小聲交流,分享著各自對“堅守”與“創新”的理解。
宣講過程中,沒有過多的理論闡述,隊員們用雕藝園里聽來的故事串聯起木雕的文化內涵:有老匠人用十年時間復原失傳技法的執著,有青年傳承人在傳統紋樣里融入現代審美的心路。這些故事讓抽象的“傳承精神”變得具體可感,全場始終保持著安靜,只有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和偶爾響起的會心笑聲。
活動結束后,青年們帶著剛領到的木雕書簽陸續離開,不少人還在低聲討論著宣講中提到的觀點。社區工作人員看著漸漸空下來的活動室,對隊員們說:“你們把老手藝講進了年輕人心里,這比任何宣傳都有力量。”
返程的車上,隊員們翻看手機里的照片:雕藝園里匠人專注的側臉,社區青年認真記錄的身影,在暮色中漸漸重疊。那些關于木雕的故事,關于傳承的理解,正像投進湖面的石子,在更多人心里漾開圈圈漣漪。
通訊員 陳心怡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