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團隊開展蘇州絲綢文化博物館實踐
2025年6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團隊蘇州組前往當地絲綢文化博物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觀察、學習,深入了解蘇州絲綢文化的歷史與傳承。
踏入博物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絲綢文物有序陳列。唐代的“花鳥紋錦”“綠地狩獵紋印花紗”,以細膩工藝、絢麗色彩,展現唐代絲綢織造的高超水準;清代的彩繡云肩、各式華服,憑借精致繡工與獨特紋樣,訴說著彼時絲綢在服飾文化里的重要地位。組員們駐足凝視,驚嘆于古人的技藝匠心。
在陳列古代絲綢織造工具的區域,搖緯車、調絲架、腳踏繅絲車等古老設備依次擺放。這些歷經歲月的木制工具,雖看似簡陋,卻曾是絲綢生產的關鍵一環。大家認真聆聽講解,了解到從繅絲、調絲到織造,每一步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以前只在書本上讀過絲綢織造流程,親眼看到這些工具,才真切感受到傳統工藝的復雜與偉大。”一位組員感慨道。
走到博物館深處,巨大的古代織造機械映入眼簾,復雜的木制結構、交錯纏繞的絲線,仿佛將眾人拉回絲綢生產鼎盛的往昔。組員們環繞觀察,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古時重要的織造設備,運作時需多人配合,歷經多道工序,才能織出精美綢緞,是傳統絲綢業輝煌的見證。”
一旁,漢代“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靜靜陳列,墨色紋樣在深棕底色上有序排列,文字與圖案交織,傳遞千年祝福,其精湛織技讓組員們連連稱奇。唐代紅地蓮花印花絹也頗為吸睛,棕紅地、米白蓮花圖案規整,盡顯唐代印花工藝的成熟,大家湊近細瞧,感受古人在色彩與紋樣設計上的巧思。
博物館里,現代絲綢工藝展示也吸引著大家目光。桑蠶文化展示區,詳細介紹桑樹、蠶寶寶與絲綢的關聯,玻璃罐中不同生長階段的蠶寶寶,直觀展示絲綢原料的來源。“桑之寶”展板,科普桑葚、桑枝等的價值,拓展了大家對桑蠶產業的認知。
實踐中,組員們還參與了簡短的互動體驗,嘗試模擬部分織造工序,在動手間加深對絲綢工藝的理解。通過與博物館工作人員交流,他們知曉蘇州絲綢文化正借助展覽、研學等形式,不斷傳承推廣,讓更多人領略其魅力。
此次蘇州絲綢文化博物館之行,沉浸式接觸了絲綢文化,從歷史文物、傳統工具到現代傳承,全方位感受蘇州絲綢的深厚底蘊。這不僅豐富了組員們的知識儲備,更激發了對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思考,為后續探索文化傳承路徑積累了實踐經驗。
(通訊員 潘語涵)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