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9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的校園里,活躍著一支主要由極地與空港研究會優秀成員選拔而成的科普先鋒隊——膜力科普健行服務隊。在吸取了去年的成功經驗后,今年的極地隊伍成功申請省級項目廣東省“大學生在行動”,并作為優秀團隊獲得立項資助。為破解農田地膜不合理使用與回收不當引發的土壤微塑料污染難題,提升村民環境健康素養,助力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此次活動深入云浮市新興縣3個鎮的5個行政村與廣州市白云區4個鎮的5個自然村,開展了一場為期3個月的行動。

圖為團隊合照
一、田間“問診”,摸清認知缺口
剛走進新興縣大江鎮的大豆田,隊員們便從農戶的反饋中摸清了地膜難題的癥結所在。有位二十多年大豆種植經驗的農戶坦言,大豆屬旱地作物,地膜在保水抗旱上作用關鍵,每畝地得用8至10斤地膜。然而,提及回收舊膜時,他表示舊膜“輕飄飄的,撿著麻煩、燒著省事”。當問及是否知道焚燒地膜不合規時,農戶們大多擺擺手。“聽說過不讓燒,但村里沒設回收點,不燒扔哪兒去?”多數農戶未意識到“塑料末子”會通過土壤滲入農作物,再經餐桌進入人體,威脅身體健康。部分農戶算經濟賬時,只看到回收地膜的時間成本,卻忽略了污染導致的隱性健康風險。隊員經交流明確,治理地膜污染的核心,既要化解環保意愿與現實成本的矛盾,更要填補環境健康認知的空白。

圖為隊員們采訪當地農戶
為掌握區域內地膜使用現狀,團隊鋪開“地毯式”調研。經調研,一邊倒的數據印證了問題的嚴峻性,僅28%的農戶了解地膜會降解形成微塑料,而清楚微塑料會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的農戶占比不足5%,超過85%的廢舊地膜被隨意丟棄或焚燒。多數農戶將環保等同于不污染莊稼,未關聯到自身健康。隊員還觀察到,大豆田以露天種植為主,地膜經長期風吹日曬后更易破碎,產生的微塑料進入土壤后,不僅會影響大豆根系生長,還會降低土壤透氣性,最終導致大豆產量下滑。當地大豆基地負責人黎海泉證實,部分農戶種植地塊曾出現每畝近100 斤的減產情況,進一步驗證了調研結果的準確性。
二、提前“充電”,線上線下齊宣傳
為提升村民對微塑料危害的認知水平,隊員們動了不少腦筋。為應對此類情況,在實地調研前,團隊便早早做好準備。依托學校極地問題研究中心、大灣區極地研究科普基地的平臺資源,團隊整合領域內專家力量,并邀請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專家參與,對隊員開展地膜污染與人體健康關聯知識培訓,確保隊員具備專業講解能力。同步開發系列科普產品,為后續宣傳奠定基礎。

圖為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專家何建宗培訓
團隊帶著自制的方言音頻二維碼手冊、科普海報,在村口擺攤宣講,用粵語通俗講解,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地膜怎么變成塑料末子,又怎么跑到菜里、水里”的生活化表述,降低村民理解門檻。“您看這張圖,普通地膜埋在土里50年都不爛,可降解的3個月就化了……”在新興縣步郎村,隊員們給農戶演示兩種地膜的降解差異。這支隊伍不僅“動口”,更“動手”,現場演示可降解地膜在土壤中的初期降解狀態,讓農戶親眼見證環保地膜的優勢。步郎村村委積極協同配合,不僅協助協調示范場地,還通過村公告欄、微信群提前通知農戶參與,提升現場參與度與活動實效。


圖為隊內以小組形式進行宣傳
線上宣傳同樣精準發力。團隊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搭建地膜科普直播間,每周固定開展2場直播活動,由隊員陳悅、陳思安擔任主講人。直播過程中,采用普通話與粵語雙語講解模式,并通過實物對比,直觀展示普通地膜與大豆專用可降解地膜的差異。針對可降解地膜耐不耐曬、舊膜回收怎么兌換新膜等高頻問題,隊員結合當地政策即時解答。為增強內容說服力,團隊還邀請黎海泉做客直播間,由其分享使用專用地膜后,種植地塊實現大豆增產的實踐經驗,以真實案例強化村民對科學用膜的認同。據統計,系列直播曝光人數超10萬人次,單場最高進房人數達922人,后臺收到各地農戶咨詢留言100余條,有效打破地域限制,讓地膜治理知識覆蓋粵西乃至珠三角更多大豆種植戶。


圖為團隊合照
“不止解決眼前污染,更要留下可持續模式。”隊長陳俊好表示,當前團隊正聯合新興縣、廣州市兩地志愿服務隊推進科普專題片拍攝工作,該工作還得到同校東揚隊的支持。后續計劃依托東揚隊的鄉村渠道,定期推送小貼士,讓素養提升階段性活動變成日常提醒。指導老師林丹指出,膜力科普健行服務隊最打動人的,是把極地研究里追根護生態的較真勁,變成了村民能懂的“健康實在”。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告訴他們‘管好地膜,就是管好家人的”菜籃子、水瓢子”。她表示,未來會繼續搭建專家與團隊的橋梁,讓更多環境健康知識跟著膜力沉到田間,讓村民不僅會種“環保豆”,更能養成“護環境、保健康”的好習慣,真正讓環境健康素養成為鄉村生態振興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