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感知畬族獨特文化魅力,7月1日,麗水學院師生組成實踐團隊赴浙江景寧開展社會實踐,系統梳理畬族歷史文化脈絡。

在曉琴畬族民間陳列館,團隊跟隨館主參觀。館主講解了婚俗用具挑擔、畬族刺繡紋樣及傳統家具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故事,幫助成員理解了其中體現的畬族山居生活智慧與創造力,將靜態文物與畬族傳統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在畬銀博物館,團隊在講解中深入了解畬族銀飾工藝,重點觀察了象征身份與圖騰的復層“鳳凰冠”,以及承載美好祝福的各類銀飾,并欣賞了現代畬族文化銀器。院內展翅的銀色鳳凰雕塑及祈愿紅繩,成為認知畬族圖騰崇拜的生動教材。
在畬族服飾展館,團隊隊友考察了“鳳凰裝”形制特征和彩帶紋樣。通過展示資料得知,這些融合漢字及幾何圖案的獨特紋飾構成了一種具有驅邪祈福功能的古老“意符文字”系統,是珍貴的文化“活化石”。隊員們不僅欣賞其藝術美感,也嘗試解讀其蘊含的族群歷史與姓氏文化。
深入理解文化精髓后,團隊還進行了畬族特色文創制作,如將描繪畬族文化與鳳凰圖騰的畫作印制在抱枕、鼠標墊上,融入拼圖玩具中,作為學習成果的轉化和對文化創新傳承的嘗試。
此次為期三天的景寧實踐,實踐團隊通過文物解讀、銀飾考察、紋樣破譯及文創制作,系統認知了畬族文化遺產價值,增進了對中華多元一體格局下少數民族智慧結晶的認識,強化了青年學子保護與創新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意識,也為文化傳播與研究夯實了基礎。
撰稿人:楊禮華
拍攝人:蔡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