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傳情,通大筑夢
2025年7月至8月,我在家用電腦上開展云支教。這段隔著屏幕與小朋友相伴的時光,讓“教學相長”從抽象的概念,變成了藏在課件、畫作與手工里的具體溫度。
七月五日,為了讓“云端工廠數字漫游”課擺脫枯燥,我花了大半天翻找趣味案例——從簡化的3D建模動畫到工廠流水線的卡通圖解,反復調整課件節奏,甚至把“數字建模”說成“給機器畫立體圖紙”,就怕孩子聽著走神。可當屏幕那頭傳來興奮的聲音,說“浦老師,我給傳送帶畫了彩虹軌道,這樣零件運輸就像在滑滑梯”,還發來帶著稚嫩筆觸的設計圖時,我忽然意識到:我以為的“知識講解”,早已被孩子的想象力賦予了新的意義——數字技術哪里是冰冷的代碼,分明是能讓“滑滑梯”住進工廠的魔法。
籌備“紅領巾愛祖國——美時美刻”模塊時,我總糾結線上美育如何傳遞家國情懷。特意搜集了邊疆孩子畫國旗的故事,截取《開國大典》里群眾歡呼的片段,還把課件里的“家國情懷”換成“我們的家與祖國”,生怕隔著屏幕少了幾分感染力。直到看到小朋友發來的畫:畫面里沒有宏偉的建筑,只有村口的老井和飄向天空的炊煙,而炊煙被涂成了國旗紅,附言寫著“想讓在外的爸媽看見,這是家鄉的顏色”;后來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畫作,用畫著稻田的紙和畫著航天飛機的紙拼在一起,說“這是家鄉連著祖國的遠方”。那一刻我才恍然:愛國從不是生硬的說教,是孩子筆下家鄉的炊煙,是他們手心里拼出的“祖國拼圖”,是最樸素的牽掛里藏著的赤誠。
準備“手工科技坊”課時,我更是反復琢磨——考慮到小朋友可能缺專業教具,特意把清單換成雪糕棍、舊電池、礦泉水瓶這些常見廢品,提前錄了“材料替代”小視頻,甚至在課件里標注“找不到零件就用橡皮泥捏”,就怕有人因材料不足放棄。可小朋友的創造力徹底超出預期:有人用雪糕棍做筆筒,在側面貼了剪碎的熒光紙,說“老師晚上改作業,它能當小夜燈”;有人把礦泉水瓶剪成兩半,底部鉆小孔、穿棉線,做成“自動澆水器”,興奮地展示“奶奶去田里,菜園也不會渴”;還有人用舊電池和彩紙做了“星星罐”,通電后彩紙反光,像裝了一罐子星光。看著屏幕里他們舉著廢品改造的“小發明”,手舞足蹈地講原理,連背景里的書桌、窗臺都透著生機,我突然懂了:科技從不是實驗室里的精密儀器,是一根雪糕棍、一個舊瓶子,是藏在“想幫老師”“想幫奶奶”里的心意——動手的快樂,從來無關設備好壞,只關對生活的熱愛。
我曾以為自己是“傳遞光”的人,可這段云支教讓我發現,屏幕那頭的孩子才是更亮的光。我為他打磨課件時的用心,換來了他用想象力創造的驚喜;我擔心他缺材料時的細致,換來了他藏在作品里的牽掛。我們在屏幕兩端,彼此點亮:我教他數字、手工里的小技巧,他卻教我如何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看科技里的暖,看美里的家國,看平凡生活里藏不住的熱愛。
如今再想起那些日子,想起小朋友發來的畫、手里的“小發明”、屏幕里認真的模樣,我越發明白:教育從不是高高在上的輸出,是蹲下來傾聽,是跟著孩子的目光重新發現世界。這場2025年夏天的云支教,是我和小朋友共同的成長旅程,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溫暖與感動,會一直留在我心里,成為我繼續前行的力量。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