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鄉發展進程中,農村及新興領域群體未成年子女的成長備受關注,他們面臨成長環境、教育資源、心理健康等諸多挑戰。聊城大學“暖心護航,聚力‘童’行”社會實踐服務隊深入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古樓街道向陽社區與顧官屯鎮興隆村,開展關愛服務困境與對策的調研實踐。
精準調研,洞察現狀需求
實踐服務隊抵達后迅速展開全面調研。在向陽社區,作為“異地扶貧搬遷社區”,新興領域群體子女增多。團隊廣泛發放問卷,與家長、社區工作人員和教師深度訪談。有家長稱工作忙無暇輔導孩子學習,社區工作人員也表示資源有限難滿足孩子多樣化需求。在興隆村,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團隊走訪家庭,與留守兒童和監護人交流。有留守兒童哭訴想念父母、學習無人輔導,監護人則感慨自身文化程度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也找不到優質關愛服務。通過大規模問卷和深度訪談,團隊收集大量一手數據,涵蓋未成年子女基本信息、家庭結構、教育背景、心理健康狀況,以及他們對關愛服務的需求、滿意度和困境等。同時,實地觀察社區關愛活動,記錄活動內容、參與人數和效果反饋,直觀了解實際效果。
整合資源,構建關愛網絡
基于調研結果,服務隊認識到解決關愛服務問題需整合多方力量。學校方面,團隊與當地學校緊密合作,提供心理健康和學業輔導建議,協助開展關愛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志愿者課后輔導,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和興趣培養活動,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和潛能。社區成為重要陣地。團隊協助完善關愛機制,提供場地和物資支持,培訓工作人員提升服務能力。社區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科技科普、文化傳承等活動,豐富孩子課余生活。家庭是孩子成長第一課堂。團隊舉辦家長培訓,提高家長教育意識和關愛能力,引導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加強溝通交流,鼓勵參與社區關愛活動,營造良好家庭氛圍。此外,團隊聯系社會組織引入資源。與心理咨詢機構合作,為有需求孩子提供專業輔導;與科技企業合作開展科普活動,拓寬孩子視野。
創新模式,探索有效路徑
服務隊深入探索適合的關愛服務模式,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推出“個性化輔導+科技賦能+文化傳承”模式。個性化輔導根據孩子需求特點制定專屬計劃,提供學業和心理健康輔導。如為學習困難孩子安排志愿者一對一輔導,為有心理問題孩子邀請專業咨詢師疏導。科技賦能是特色。團隊引入心理測評系統、在線學習平臺等,為孩子提供科學高效服務。心理測評系統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為輔導提供依據;在線學習平臺打破時空限制,提供豐富學習資源。文化傳承也是重要內容。團隊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開展非遺剪紙、傳統文化講座等活動,讓孩子了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有孩子興奮表示要學好剪紙傳承手藝。
推動轉化,提升服務水平
服務隊注重成果轉化,確保關愛服務政策落地。將調研報告提交相關部門與學術界,匯報成果,分析困境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和實踐措施。相關部門高度評價并表示將研究建議制定政策。團隊建立長效跟蹤機制,持續關注孩子困境。創建線上交流群,定期回訪,了解需求變化,提供支持鼓勵。有家長感動于團隊的持續關注。同時,團隊通過全媒體矩陣宣傳推廣。線上利用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直播互動宣傳,線下通過海報張貼、宣傳單頁發放、媒體合作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孩子需求困境,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關愛服務。
圖為團隊成員開展一對一幫扶的場景
“暖心護航,聚力‘童’行”社會實踐服務隊通過精準調研、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和推動轉化,為農村及新興領域群體未成年子女探索出關愛服務之路。未來,團隊將繼續關注這一群體,優化服務模式,為促進教育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