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23日,安徽農業大學“設計賦能產業·江豚點亮鄉韻”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安慶市大觀區?阪偱辔拇,圍繞長江江豚保護、鄉村產業升級、紅色文化傳承等主題,開展為期四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由校青馬班成員組成,聯合當地政府和村民,以專業所學服務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一、江堤觀豚:用數據繪出生態底色
培文村地處長江之畔,是江豚頻繁出沒的天然觀測點。實踐團聯合?阪傉、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系統梳理近十年水質、魚類資源、航運強度等數據,并結合實地徒步巡查與漁民訪談,形成《培文村江段江豚棲息環境調研報告》。觀測中,隊員們記錄下江豚出沒頻率、行為軌跡及人類活動干擾情況,提出建立“江豚觀測站+科普體驗館”的構想,推動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協同發展。“以前只知道江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在才明白它和我們的生活、產業、文化聯系得這么緊密。”村民陳大爺在采訪中說。

圖1:陳子華采訪村民陳大爺
二、設計賦能:讓瓜蔞和竹編“活”起來
培文村以瓜蔞種植和竹編手作聞名,但產品包裝簡陋、銷售渠道單一,制約了產業發展。實踐團發揮專業優勢,組建“設計+傳播”小組,深入瓜蔞基地、竹編作坊,圍繞“江豚文化+生態包裝”開展共創設計。
在“江豚IP賦能工作坊”中,學生們與村民共同設計出一系列兼具美感與環保理念的包裝與文創產品:瓜蔞禮盒繪有躍動江豚插畫,竹編鑰匙扣講述“人豚共生”故事,材料選用可降解秸稈紙與竹纖維,強化生態理念。村民李奶奶親手制作的江豚造型竹編燈,首次亮相即獲游客青睞。

圖2:隊員們參觀瓜蔞種植基地
三、校友聯動:把經驗帶回田間地頭
活動期間,團隊特別邀請2023屆校友、培文村瓜蔞種植基地技術負責人郭某開展實地教學。他分享了將專業知識應用于灘涂土壤改良、滴灌系統優化的經驗,并帶領隊員們走進田間地頭,講解“生態種植+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農業不是落后的代名詞,而是可以承載科技、文化與生態的廣闊舞臺。”郭某的話激發了在場每一位同學的使命感。實踐團還圍繞“紅色農耕文化”與校友們展開研討,探索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生態保護的融合之道。

圖3:郭某與團隊成員們
四、青春答卷:讓鄉村因青年而興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專業知識的運用,更是一場青春的洗禮。團隊成員累計完成調研問卷200余份,撰寫調研報告2萬余字。
“我們希望用腳步丈量鄉土,用設計點亮鄉村,用行動守護生態。”團隊負責人陳子華表示,未來將持續關注培文村發展,推動“江豚+文創+研學”模式落地,助力打造“生態優、產業興、文化強”的鄉村振興新樣板。

圖4:團隊成員合照
結語
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正在長江之畔悄然發生。安徽農大青年學子以專業之力、青年之姿,為長江大保護寫下注腳,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在新時代的田野上,續寫著屬于青年的擔當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