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運會志愿實踐手冊
當成都輪滑中心的最后一組燈光暗下去時,我摩挲著工作證上被輪印蹭出的劃痕,才驚覺這場為期三周的志愿之旅已畫上句點。作為西南石油大學"小青椒"的一員,這段在輪滑賽場的實踐經歷,像被輪刀劃過的冰面,刻滿了清晰而滾燙的印記。
我們學校的二十名同學被分到場地保障組,每天的工作從檢查輪滑賽道開始。開賽首日的速度輪滑賽正值酷暑,塑膠賽道被曬得發燙,我蹲在彎道處測量傾斜角度時,汗水滴在量角器上暈開小小的水印。當看到荷蘭運動員用冰刀在終點線旁劃出感謝的符號時,被曬得脫皮的后頸好像突然沒那么疼了。
最緊張的時刻永遠伴隨著突發狀況。有次花樣輪滑賽前,某國選手的輪架螺絲松動,我們抱著工具箱在候場區飛奔。路過檢錄處時,正撞見我校材料專業的同學在給輪鞋做應力測試,那一刻突然讀懂"志愿團隊"的深意——我們就像輪滑鞋的輪組,各自轉動卻向著同一個方向。
課堂上學的知識總在不經意間發光。給賽道補膠時,我順手用了工程力學課教的均勻受力法,被技術主管拍著肩膀說"專業"時,志愿服口袋里的;辗路鹪诎l燙。幫加拿大運動員調試輪軸時,材料力學里的摩擦系數知識竟成了跨越語言的橋梁。
閉館前夜,我們在賽道邊的留言板貼滿便簽。我寫下"原來堅守也能像輪滑一樣飛馳",旁邊勘查專業的學姐畫了個帶滑輪的鉆井平臺,說"我們都是給賽場注能的人"。如今看著工作證上76小時的服務記錄,終于明白:志愿不是單調的重復,就像勘探石油時的每一次下鉆,在看似平凡的實踐里,總能觸及成長的新地層。
這段經歷教會我的,遠比課本更鮮活——那些在烈日下共同補過的賽道,那些用輪印交流過的笑容,那些凌晨五點的器械清單,最終都凝結成向上的力量,正如我們學校校訓所言,在實踐中"明德篤志",在奉獻中"博學創新"。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