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晨霧中的武當山森林康養基地,一組組精準監測數據正悄然生成。湖北醫藥學院“森”靈奇愈實踐隊隊員們俯身記錄儀器參數,他們的身影與蒼翠林海構成科研與實踐交融的畫面。在多日的實踐中,團隊通過健康動態追蹤與微氣候解析,探索森林環境與人體健康的深層關聯。
生命指針:人體與森林的呼吸共鳴
“請靜坐十分鐘再測量。”基地監測區內,隊員輕聲引導受試居民。血壓計袖帶纏繞手臂,電子屏數值隨山風輕微波動——晨間清冽空氣中的讀數與午后溫潤林間的差異,晴日朗照下與雨后薄霧中的變化曲線,這些動態數據成為破譯森林療愈力的核心線索。
監測流程嚴謹有序。為排除運動干擾,隊員要求受試者靜坐后再行檢測;每項指標重復測量取均值,確保科學性。這份嚴謹源于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唯有精確捕捉人體與環境的即時互動,方能揭示森林康養的本質機制。

(圖為隊員采集血液檢測身體數值。黃雪穎供圖)
微氣候監測:植被雕刻的生態空間
海拔梯度監測點上,溫度計與濕度計在隊員手中傳遞。在十堰市疾控中心專業人員指導下,團隊系統記錄不同區域的空氣溫濕度、風速等參數,探索森林“呼吸節律”。隨著觀測深入,規律逐漸顯現,不同植被類型宛若自然的生態工程師,無聲塑造著微氣候空間。這些發現為構建“環境因子—康養效果”關聯模型提供了關鍵支撐,也讓隊員們深刻體悟到——每一簇葉叢都是森林生命網絡的參與者。

(圖為隊長在林間采集并記錄環境數據。黃雪穎供圖)
理念浸潤:環保行動賦能康養根基
實踐間隙,隊員們化身環保衛士。在陡峭山坡俯身清理石縫煙蒂,于溪流邊打撈漂浮雜物,同時對景區標識牌進行維護加固。“清潔環境與健康促進本質同源”,隊長擦拭著“禁止亂扔垃圾”標牌強調。當游客接過森林環保手冊時,隊員順勢科普:“負氧離子能改善呼吸功能,而保護森林就是保護這些‘天然療愈師’。”一場林間太極更成為理念傳遞的生動載體。隊員們在古樹環抱中起勢推掌,招式與山風鳥鳴共振。“在森林氧吧習練傳統養生術,是對‘人與自然共生’的最佳詮釋”,收勢后的隊員感慨道。這種身心沉浸的體驗,讓周邊晨練居民直觀感受到生態保護與健康生活的深層聯結。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林間演練武當太極拳。黃雪穎供圖)
科學閉環:從現象到機制的跨越
暮色浸染群山時,隊員們背包里的監測表格已摞成厚厚一冊。當日實踐通過“人體響應—環境解析—行動反哺”三維探索,構建起森林康養的科學認知閉環。隊長在日志本中寫道:
“這些數據不是終點,而是優化森林康養路徑的新起點”。當最后一縷天光隱入林海,那些被記錄的呼吸頻率、溫濕度曲線與清理的每片垃圾,都在為人類理解自然療愈力點亮微光。(通訊員:孔妍顏 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