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黔南幼專“薪火相傳·團結筑夢”實踐團于2025年8月18日至21日赴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黎平會議會址及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融合理論宣講、文化體驗、紅色研學、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探索民族團結教育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新路徑,在實踐中感悟民族文化魅力,汲取奮進力量。
賡續紅色血脈:在偉大轉折中感悟初心使命
8月18日,實踐團參觀黎平會議會址,開展“追尋紅色足跡”主題研學。通過觀摩史料、聆聽講解、情景演繹等形式,深刻領會黎平會議作為長征“偉大轉折起點”的歷史意義。學生講解員何毅然、龍英麗以“青年話語”講述紅軍在絕境中團結奮進的故事,將“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的會議精神轉化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指導老師薛晉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從黨史中汲取“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邏輯——紅軍長征途經苗侗聚居區時尊重民族習俗、團結各族群眾,為新時代民族團結提供了生動范本。這場沉浸式思政課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光輝歷程。

(實踐團師生參觀黎平會議過程圖 王宇陽攝)
探源民族文化:在非遺傳承中鑄牢認同根基
8月19日至20日,實踐團來到肇興侗寨與西江千戶苗寨,圍繞建筑、服飾、音樂、語言等文化符號開展調研。在侗寨,成員們體驗扎染、侗繡工藝,解析鼓樓“仁義禮智信”命名背后的倫理體系;在苗寨,非遺傳承人李貴元指導蠟染制作,銀飾匠人展示“鏨刻千年”的匠心技藝。通過“學一句苗語、唱一段侗歌、織一方蠟染”,同學們切身感受“各美其美”的文化魅力,更以思政視角挖掘其“美美與共”的深層邏輯——侗族大歌的“多聲部和諧”隱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在蠟染銀飾體驗中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貴元面對面交流,深度參與蠟染制作、銀飾加工等特色項目,實踐團成員魏佳用靛藍與白布的碰撞,感受苗族先民“以布為紙、以刀為筆”的智慧,而這種植根于民族土壤的獨特技藝,正是人類文明共同的瑰寶;在銀飾制作工作臺上,實踐團成員黃順鋼體驗打磨銀手鐲,體會苗族銀飾“精雕細琢、寓意吉祥”的文化內涵。薛老師指出:“非遺不僅是技藝傳承,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


(實踐團成員在非遺傳承人李貴元指導下完成蠟染制作 王宇陽攝)
投身志愿服務:在知行合一中擔當青春使命
8月19日,實踐團在西江千戶苗寨開展“安全宣傳+環保行動”志愿服務。消防站副站長王豪帶領成員走街串巷普及防火知識,同學們用雙語(漢語+苗語)講解“三清三關”口訣,將“人

民至上”的安全理念送入尋常百姓家;隨后與環衛工人并肩勞動,清掃風雨橋街道,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活動中,侗族村民主動提供工具、苗族阿婆送來涼茶,民族情誼在勞動中升溫。同學們深刻體悟:志愿服務不是單向“給予”,而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實踐。
(圖為雷山西江消防救援站工作人員帶領實踐團成員宣傳消防知識 傳番麗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加清掃服務 王宇陽攝)
創新思政課堂:在行走實踐中凝聚團結偉力
在幾日的實踐活動中,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形成“三維聯動”教學模式:
歷史維度——以黎平會議為切入點,解析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團結奮斗史。
文化維度——通過非遺體驗,揭示“中華文化符號”如何凝聚“共同精神家園”。
實踐維度——以志愿服務為載體,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實踐路徑。
實踐團每日開展“行走的研討”,成員們用“青年視角”撰寫簡報、錄制短視頻、剪輯影集等內容,計劃將成果轉化為思政課案例庫。未來,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將持續深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融合課程,打造“大思政課”黔東南樣板,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鄉村振興中常開長盛。
從黎平會議的歷史硝煙到侗寨苗寨的炊煙裊裊,從非遺匠人的指尖技藝到志愿者們的汗水笑容,“薪火相傳·團結筑夢”實踐團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心靈感悟團結真諦。同學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新起點,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專業學習、扎根基層教育,以青春之我助力民族地區發展,讓這次感受不僅是一次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度體驗,更是一次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實踐,深刻體會到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未來,我們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文化,服務基層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