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黨和國家政策的東風,為茂縣蘋果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茂縣蘋果園成為踐行綠色發展與產業振興的生動樣本。2025年8月20日,西南科技大學“藏羌果鄉行”實踐團深入四川省茂縣蘋果長廊,他們的到來,更為這片果園的振興之路注入了關鍵動能。

圖1蘋果園里青色的蘋果 石洪儒攝
在茂縣的青山綠水間,一片蘋果園以其獨特的生態理念和精細管理,成為當地特色農業的亮眼代表。規模化種植的果林里,藏著“以草養鵝,以鵝養地,以地養樹,以樹養人”的循環智慧,更凝結著果農們對綠色品質的堅守。但部分優質新品種的銷售難題,曾讓果農們一籌莫展,直到聽了調研實踐團的出謀劃策,才為破解困局帶來了轉機。

圖2果農在向實踐團展示套袋栽培蘋果情況 石洪儒攝
步入果園,規模化種植的景象撲面而來,在整齊的果樹行列間,生態管理的細節隨處可見。果農們堅持“果-草-畜”良性循環,通過人工除草避免土地板結,輔以羊糞、鵝糞等有機農家肥,讓土壤保持天然肥力;果園里養殖的鵝和雞,既能除草(蟲)又能產肥,形成完美的生態鏈條。

圖3蘋果園里既能除草又能產肥的大白鵝 石洪儒攝
為了讓蘋果兼具品質與顏值,果農們巧用套袋技術—藍色袋子保留果實本色,橙紅色袋子造就“半邊紅”的獨特外觀;樹上方拉起的網格布,是果樹抵御冰雹災害和鳥類啄食的“保護傘”;果農每日用放大鏡檢查葉片,預防紅蜘蛛,則體現著對病蟲害的精細化防控。這些生態種植的優勢,正是實踐團后續為新品種“正名”的重要依據。

圖4園區兩種不同的套袋方式 石洪儒攝
“這些蘋果的品質好確實沒話說,但新品種的銷售問題得好好琢磨。”實踐團在與果農深入交流、實地考察后,針對紅色新品種因外形與紅富士相似、消費者認可度低的核心問題,精準施策,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破局方案。
實踐團首先從“視覺識別”入手,建議為新品種設計專屬包裝,突出品種名稱、培育背景及生態種植特點,通過包裝的差異化視覺符號,讓消費者在選購時能快速區分;其次,聚焦“體驗感知”,策劃“果園開放日”活動,組織消費者現場采摘品嘗,對比新品種與紅富士在甜度、果肉細膩度上的差異,用直觀口感打破“外形相似即品質相同”的認知誤區;此外,建議依托新媒體傳播優勢,果農拍攝新品種培育全過程的溯源短視頻,生動展現人工除草、有機施肥等生態種植細節,讓消費者理解高價背后的品質支撐與匠心付出。
“實踐團的建議就像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知道怎么把好的蘋果賣出好的價錢!”果園負責人難掩激動,后續計劃根據實踐團的方案啟動包裝升級和短視頻拍攝計劃,同時規劃“果園開放日”活動的開展。

圖5藏羌果鄉行實踐團在蘋果園合影 石洪儒攝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茂縣蘋果園承載著農民致富的希望。實踐團以專業視角精準破解銷售難題,不僅有助于生態種植的成果得到市場認可,更有利于激活當地特色產業的內生動力。借助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支持,在實踐團的科技賦能下,這片蘋果園必將在產業振興之路上行穩致遠,讓果農的辛勤付出收獲更豐厚的回報,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