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西南科技大學“藏羌果鄉行”實踐團走進九寨溝縣蘋果種植基地,圍繞蘋果產業開展科技助農實踐。團隊成員深入蘋果園,與基地負責人深入交流,針對種植技術、產業融合、市場拓展等痛點精準發力,為“蘋果+”模式注入科技力量,推動九寨溝縣蘋果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圖1 蘋果套袋實景 石洪儒攝
“2019年我們從陜西考察回來,就下定決心引入現代化蘋果種植模式。”基地負責人文成乾向實踐團介紹,當時九寨溝縣的蘋果品種單一,基地大膽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培育的瑞香紅、瑞雪、維納斯黃金三個新品種,成為四川省內首批規模化試點的果園。文成乾指著掛滿枝頭的蘋果說:“瑞香紅耐儲藏,在冰箱里就能完好存放8個月;瑞雪顏值高,由青至粉紅漸變很受歡迎;維納斯黃金香味濃,兩個就能香滿一整車。”“這些品種很適合九寨溝縣的氣候,品質好,抗逆性強,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好基礎。”目前基地種植面積100余畝,在栽種第二年開始掛果,畝產量3000-4000斤,預計第五年可提升至6000-8000斤。實踐團成員詳細詢問品種特性,記錄下適應性、產量、口感等關鍵信息,計劃后續聯合基地開展品種優化研究,助力基地生產出更適合當地的優質蘋果。

圖2 負責人文成乾向實踐團介紹基地蘋果生產情況 石洪儒攝
“九寨溝縣的生態優勢是蘋果品質的‘加分項’。”文成乾自豪地說,當地在蘋果生長季晝夜溫差超過10℃,日照時長12小時,無工業污染,土壤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深井水灌溉的水質比居民飲用水還好,這些都是我們的底氣。”憑借優質品質,九寨溝蘋果單價穩定在20-30元/公斤,通過“線上訂單+線下采摘”模式暢銷各地,回頭客占比超60%。“我們正探索‘蘋果+文旅’,結合藏族文化搞采摘節,讓游客來得多、帶得多。”文成乾的規劃與實踐團“產業融合”思路高度契合。實踐團了解到,基地已帶動周邊50余戶農戶就業,戶均年增收超3萬元。“下一步想開發蘋果醋、蘋果干等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文成乾的想法得到團隊響應,下一步將對接食品加工企業,推動產業增值。

圖3 負責人文成乾與實踐團隊座談 石洪儒攝
“目前最大的難題是種植基地拓展和成本控制。”文成乾坦言,部分果園地塊因日照不足、土地協調問題擱置,套袋人工成本高也制約發展。實踐團當即表示,將協助調研新基地選址,跟蹤了解國內外蘋果套袋研究進展,同時助力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提升品牌影響力。“有高校團隊支持,我們發展‘蘋果+’的信心更足了。”負責人說,基地已成為學校實踐教學基地,多次接待學生考察,“希望持續深化合作,讓九寨溝縣蘋果成為區域特色品牌。”

圖4 實踐團成員在瑞雪蘋果前合照 石洪儒攝
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刻體會到,科技與鄉土人才的結合能讓小蘋果釋放大能量。實踐團成員表示,要把所學轉化為行動,為九寨溝縣蘋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與行動方案,讓“蘋果+”模式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助力高原藏寨結出更多致富果。

圖5 成員們在蘋果基地合照 石洪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