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中原農耕文明精髓,7月盛夏,河南工業大學糧食和物資儲備學院“蟲韻糧藝”科普宣講實踐團深耕鄭州市高新區,為當地十余所中小學及幼兒園量身打造“中原糧食文化傳承”主題科普夏令營。團隊以“害蟲知識小課堂”“節氣糧食畫創作”“橡皮泥昆蟲工坊”三大創新模塊為支撐,構建起“聽-說-做”三位一體的沉浸式科普體系,讓源遠流長的中原傳統文化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在青春沃土上碰撞出璀璨火花,為千余名學子播下文化自信與惜糧護糧的種子。
標本館里的中原記憶:從古老智慧到現代科技 依托河南工業大學儲藏物昆蟲標本館300余件珍貴標本,實踐團為青少年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糧食安全探索之旅。從非遺糧畫中暗藏的節氣密碼,到AR技術生動呈現的3D害蟲模型,同學們游走在300余種昆蟲標本之間,沉浸式感受中原糧食文化千年傳承的知識脈絡。
“我們的祖先踏遍中原大地收集儲糧昆蟲,只為守住老百姓的‘米袋子’。”實踐團宣講員指著展柜中的谷蠹標本,向同學們娓娓道來,“古人用陶罐存糧、刻繪護倉圖案,如今我們有了智能蟲情測報燈,就像給糧倉裝上‘電子眼’,這都是中原人護糧智慧的代代延續!”當聽到“一粒小麥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20多道關卡,全球每年因蟲害損失的糧食可養活2億人”時,同學們紛紛發出驚嘆。館內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原人“惜糧如金”的生動注腳,更是中原糧食文化賡續至今的鮮活見證。

圖為小朋友們通過顯微鏡觀察儲糧害蟲 宋子怡攝
非遺里的文脈創新:讓傳統技藝在青春中傳承 知識科普過后,動手實踐環節將夏令營推向高潮。實踐團針對不同年齡段學子打造分層創作體系——面向10歲以下小朋友,傳授傳統糧食畫制作工藝,引導他們用小米鋪就“小滿麥浪”、用黑豆點畫“霜降冰棱”,將二十四節氣與中原農耕智慧融入指尖創作;針對10歲以上同學,則鼓勵他們運用AI技術設計糧食畫版卡通形象,讓傳統糧藝與現代數字技術深度融合。
實踐團還特意分享重慶非遺傳承人唐大焱與河南糧藝傳人的跨界合作故事:當川渝紅米邂逅中原小米,當西南竹編糧倉技法對話河南陶倉工藝,不僅展現了糧食文化的多元魅力,更成為“出彩中原”兼容并蓄特質的生動寫照。在這場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中,年輕學子的智慧靈光不斷迸發,讓非遺糧食畫在技法傳承與文化再傳播中煥發新生。

圖為小朋友們親手體驗制作糧食 宋子怡攝
指尖捏就護糧圖景:除蟲小衛士的護糧宣言 實踐團專為10歲以下小朋友設計“橡皮泥昆蟲工坊”,準備了五彩繽紛的橡皮泥與超輕黏土,手把手指導孩子們對照昆蟲標本,捏制形態各異的“害蟲模型”。“我的玉米象有六條腿!”“看,我的谷蠹裝上了‘防蟲鎧甲’!”在動手創作的樂趣中,孩子們不僅牢記了害蟲特征,更深刻理解“科學儲糧”的重要意義。
活動尾聲,全體小朋友舉起作品齊聲宣誓:“愛糧節糧從我做起,爭做護糧小衛士!”在某幼兒園的“護糧衛士”情景劇中,孩子們化身“小小農學家”,用自制的“防蟲工具”對抗“害蟲軍團”。6歲的小王同學一句“就像爺爺說的,我們的糧食要好好守著”,道出了文化傳承最本真的內核——從古代糧倉守護者,到現代儲糧科技研發者,再到如今的小小傳承人,中原大地上“惜糧護糧”的接力賽,正以青春之名續寫新篇。

圖為宣講團成員指導小朋友用橡皮泥制作昆蟲模型 宋子怡攝
鄭州高新區某小學王老師評價道:“這種‘聽-說-做’一體化的宣教模式,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更在他們幼小心靈中播撒了文化自信的種子。”作為河南工業大學“出彩中原”社會實踐重點項目,本次夏令營覆蓋千余名學生,以“傳統+科技”的創新路徑,讓中原糧食文化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蟲韻糧藝”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也在這場實踐中成為文化傳承的橋梁,讓“愛糧、節糧、護糧”的精神在創新實踐中煥發時代光芒。

圖為宣講團和同學們合影 朱曉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