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饋贈,在科技的賦能下煥發新生;鄉村的希望,于特色產業的深耕中愈發清晰。當自然稟賦與現代智慧在田間地頭相遇,一條產業富民的康莊大道正徐徐鋪展。2025年7月19日,長安大學赴陜西商南“踏訪鄉土・情系民生”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商南縣開展實踐活動,走進當地獼猴桃種植園,通過實地察看種植環境、與種植戶及園區管理者交流,了解獼猴桃產業的發展模式與效益,感受特色農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帶動作用。
走進獼猴桃種植園,露天藤蔓間掛著套袋的果實,透著自然生長的生機。雖無大棚庇護,但園里的負責人員讓“靠天吃飯”多了份底氣——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保證獼猴苗有充足水分,雨多及時排水,確保果子能穩穩生長,也正因露天吸收了充足陽光,甜度比大棚果更突出。
廣闊的土地上,萬余棵果樹整齊排列,年產幾萬斤果子,讓人感受到規模化種植讓土地迸發的能量。三個品種各有特色:“翠香”早甜帶香,“徐香”酸甜濃郁,“瑞玉”耐存晚熟,從夏末到深秋接力上市,像一場精心安排的新鮮接力。
從整土施肥到采摘包裝,全程細致規范。實踐隊體會到:現代農業不是否定傳統,而是用科技與耐心,讓自然的饋贈更有保障,這其中藏著對土地的敬畏,也藏著對豐收的篤定。
此次在商南獼猴桃種植園的探訪,實踐隊成員不僅看到了露天特色農業的蓬勃發展態勢,更深刻體會到“科技賦能+自然稟賦”的產業發展邏輯。大家紛紛表示,會把此次實踐的收獲融入到今后的學習中,未來努力為商南的鄉村振興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林柯宇盧海松俞帥寧
來源:長安大學赴陜西商南“踏訪鄉土・情系民生”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