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防旱防洪知識理解,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認知相結合,在 “水脈護航,旱澇同防” 防旱防洪知識宣傳講座活動期間,小組成員魏子涵同學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石梁河水庫管理處工程管理科科長賈玉山的帶領下,走進連云港市石梁河水庫管理處,通過實地參觀、現場講解的形式,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防旱防洪知識學習之旅。
一、探尋水庫底蘊:從歷史到功能的全面認知
在賈科長的細致講解中,石梁河水庫的 “全貌” 逐漸清晰。這座承載著區域水利安全重任的水庫,坐落于新沭河中游,地處蘇魯兩省東海、贛榆、臨沭三縣區交界處,自 1958 年 12 月動工,至 1962 年 12 月建成,歷時 4 年完成了這一跨越兩省的重要水利工程。從核心數據來看,水庫總庫容達 5.26 億立方米,水域面積覆蓋 91 平方公里,集水面積更是拓展至 1.54 萬平方公里,不僅是以防洪為主,融合灌溉、生態養殖、旅游發電等功能的大 Ⅱ 型水庫,更憑借規模優勢成為 “江蘇省最大水庫”,如同一片 “幸福湖”,直接或間接惠及周邊 530 萬群眾。
談及水庫的綜合功能,賈科長圍繞 “旱澇同防” 主題展開詳細介紹。在防洪領域,石梁河水庫責任重大:既要守護下游百萬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與連云港市重要基礎設施穩定,又要承擔沂沭泗流域 7.8 萬平方公里洪水調蓄任務,同時作為該流域洪水東調入海最便捷的行洪通道,在極端汛情中發揮關鍵作用。2020 年 8 月 14 日,水庫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泄洪流量 ——4790 立方米每秒,正是這一硬核數據,印證了其在防洪減災中的 “屏障” 價值。
)
而在應對干旱、保障民生與產業發展方面,水庫的作用同樣不可替代。灌溉上,它平均每年向東海、贛榆兩縣區輸送約 3 億立方米水資源,為 90 萬畝農田提供穩定灌溉水源,守護農業生產 “生命線”;供水上,具備向連云港市臨港工業區、徐圩新區、贛榆沿海產業區等重點區域的供水保障能力,為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注入 “水動力”;此外,水庫還兼具生態與發電功能,年發電量約 500 萬千瓦時,為區域綠色發展提供清潔能源支撐。
在追溯水庫建設歷程時,賈科長的講述帶大家回到了 60 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彼時,缺衣少食、工具簡陋,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卻憑著 “敢教日月換新天” 的豪邁與自信,毅然投身水庫建設。“石梁河水庫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賈科長這句有趣的話引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在追問下,一段動人的建設往事被揭開:修大壩時,一輛小推車推土上壩需七八個人用滑輪協作拉動,一個班組配一個滑輪、十余輛小推車,大家輪流推車、拉滑輪,工地上還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范。“它不僅是小推車‘推’出來的,更是民工汗水澆筑的,是全體建設者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見證。” 賈科長的話,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水利工程背后的精神力量。
二、走進管理核心:從制度到設備的深度研學
在對水庫歷史與功能有初步認知后,賈科長帶領同學們走進水庫管理的 “中樞地帶”—— 操控室與啟閉機房,近距離學習水利工程管理的專業知識。
在操控室,賈科長介紹,石梁河水庫管理處始終堅持規范化管理,圍繞水庫運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涵蓋中控室管理制度、汛期工作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工作檢查制度、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啟閉機維修養護制度及自動化監控系統管理制度,每一項制度都為水庫安全穩定運行筑牢 “防線”。
隨后進入的啟閉機房,讓同學們對水利設備有了直觀了解。賈科長現場講解了啟閉機的工作原理,還解答了同學們觀察到的 “設備顏色差異” 疑問:為便于日常區分與維護,管理處將啟閉機的轉動部分涂為紅色,注油油杯部分涂為黃色,剩余部分則以藍色作為基礎色,通過清晰的色彩標識,提升設備管理效率。
三、領略實地風貌:從工程到自然的融合體驗
參觀完室內設施后,賈科長又帶領同學們前往石梁河水庫實地,近距離觀察水庫運行現狀,同時走進水庫附近的水利風景區。一邊是發揮著防洪、灌溉等功能的水利工程,一邊是水清岸綠的自然風光,同學們在感受水利工程實用價值的同時,也體會到 “水利 + 生態” 的發展理念,進一步理解了 “水脈護航” 不僅是保障旱澇安全,更是守護生態與民生的雙重意義。
此次結合實地參觀的防旱防洪知識宣傳講座,讓抽象的水利知識變得具體可感,不僅深化了同學們對石梁河水庫功能與價值的認知,更讓大家真切體會到水利工程在守護區域安全、支撐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 “水脈護航,旱澇同防” 理念的傳播與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