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民情聽民意 探脫貧看變遷——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實踐團深入井岡山農戶家感知鄉村新貌
導語:8月7日,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暑期實踐團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團中央井岡山中心)組織下,走進井岡山腳下的村民家中,以“談民意、訪民情”為核心,與村民面對面交流,實地了解當地脫貧攻堅成果,傾聽鄉村發展的生動故事。
在走訪過程中,一位1993年結婚的村民阿姨,成為了當地脫貧變遷的“講述者”。她的家庭故事與村莊變化,既是井岡山地區脫貧攻堅成效的縮影,也折射出鄉村發展的真實圖景。
從“溫飽不足”到“穩定增收”,政策幫扶與自身努力點亮生活。阿姨所在的村莊山多田少,自家種植的糧食僅能滿足自食需求,“外出務工”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阿姨與老父親留守家中,以種田、打小零工維持日常開支,三個女兒則外出務工補貼家用。談及脫貧經歷,阿姨回憶,早年因公公患病,家庭得到政策照顧,再加上夫妻二人務工的努力,當年便成功摘掉“貧困戶”帽子。如今村里的貧困戶多為夫妻雙方殘疾、單人重病殘疾等特殊群體,像她家這樣的普通家庭,均已通過政策幫扶與自身奮斗實現穩定生活。
從“泥巴土路”到“宜居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提質增效。“以前是泥巴路,下雨出門全是泥;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路燈亮到每一戶,環境變化太大了!”阿姨的話語道出村莊基礎設施的顯著改善。不僅如此,她家居住十幾年的房屋,曾受益于扶貧政策統一粉刷墻面;醫療保障方面,全家均已繳納醫療保險,“社保就醫很方便”;基層服務更是讓她贊不絕口,“鄉政府書記只要知道貧困戶或村民有困難,會立刻來解決問題”,政策落地的溫度切實溫暖著村民。
從“產業幫扶”到“未來展望”,鄉村發展在機遇與挑戰中穩步前行。當地扶貧辦并未止步于基礎幫扶,更通過產業賦能拓寬增收渠道:發展養牛、養野山羊等養殖業,打造黃桃、獼猴桃種植基地,同時引入平湖方面資源,吸引學員前來體驗,為鄉村產業注入活力。不過,村莊發展也面臨新課題:因兒童數量減少,原有的村小已停辦,孩子需集中到鎮里上學;教育要求提升后,老一輩因文化程度有限難以輔導孫輩,年輕父母需親自帶娃,再加上從幼兒園到職業教育的高昂開支,“養娃成本高”成為不少家庭的壓力;年輕人外出務工雖支撐了家庭收入,卻也對鄉村后續發展提出新要求。
此次實踐團的走訪,以“接地氣”的交流方式,讓脫貧攻堅的成果從政策文件走向真實生活。井岡山下的這個小村莊,從泥巴路到水泥路,從貧困幫扶到穩定脫貧,從基本溫飽到醫療有保障、環境更宜居,每一處變化都是基層治理與村民奮斗的共同成果。而阿姨口中的生活故事,不僅是一個家庭的變遷史,更成為井岡山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注腳。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