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首先走進南京市六合區晚晴養老服務中心。該機構以基礎照料為主的養老服務模式已成熟運營多年。經過采訪發現,老年人和護工都存在著不一樣的精神需求。為增強老人們的幸福感,團隊成員們通過陪聊、表演節目等形式,填補家屬探訪不足帶來的情感空缺,幫助老人感受社會關懷,同時向機構負責人以及機構的工作人員建議定期為護工提供情緒疏導服務,緩解工作壓力;此外,團隊還收集老人及護工的意見建議,形成調研報告反饋給民政部門,為優化地方養老政策提供基層依據。這種“聚焦個體感受、補齊服務短板”的實踐,既是對區域養老需求的精準回應,也為普適性模式的優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基層樣本。
隨后,團隊針對當下養老機構養老的普適性模式展開探索。團隊走訪了周邊多個社區的養老服務點,觀察養老機構在日間照料、文化娛樂、助餐助浴等方面的服務開展情況,分析不同養老機構養老模式的優勢與不足。結合調研結果,團隊初步梳理出當下養老模式具有依托政府政策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等服務,護工經驗豐富且管理規范的特點。但存在無障礙設施不足、文娛活動單一、護工支持缺失等問題。未來需優化硬件、升級服務、保障護工并鼓勵社會參與。結果為養老機構養老模式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助力更多老人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享受到便捷、貼心的養老服務。 
活動尾聲,團隊成員表示,將把養老服務中的實際需求帶回校園,將需求帶入我們的專業研究中去,尋找更加貼合老年人身心需求的長期方案,助力把“一次實踐”變成“長期守護”,讓適老暖陽溫暖更多老年歲月。
賦能增效,激發銀齡活力
基礎保障讓日子安穩下來,可鄉村老人們心里還有份期盼——既能把日子過得充實,又能靠自己的本事掙點零花錢。實踐團來到江蘇省泰州市德勝村,開展“摸實情、解民憂”的行動,從了解老人們的生活難題入手,一步步幫他們把想法變成現實。
剛到村里時,隊員們跟著村委會干部挨家走訪。72歲的張大爺家院子里曬著不少艾草,他說這是自己種的,泡水泡腳能驅寒,村里街坊常會來要些,但從沒賣過錢;68歲的李奶奶坐在床榻上編竹籃,手指靈活得很,她說年輕時靠這手藝貼補過家用,現在編好了也只能送給親戚。隊員們發現,老人們不是沒能力,只是缺人幫著搭把手——要么是好東西不知道怎么賣,要么是老手藝跟不上現在的審美,空有一身本事沒處使。

實踐團隊帶著“賦能增效”理念走進鄉村,針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團隊聯合衛生院開展健康體檢并教授養生技巧,同時聯系文化站配備廣場舞音響,打造出“夕陽紅活動室”,供老人們養老康健、交流技藝、休閑娛樂。針對老人們的手藝與經驗,團隊邀請手工藝大師和農業專家開展技能培訓,竹編、剪紙等傳統技藝在指導下煥發新生,科學種植技術與老經驗結合提升了農產品品質,老人們在學習中主動創新,迸發創作活力。從文化娛樂空間的搭建,到傳統技藝傳承與生產技能提升的結合,不僅為老人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更推動其在學習與創新中實現自我價值,為鄉村老年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價值升華,綻放余暉光彩
當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如何進一步實現自我價值?實踐團在南京市江寧區雨花敬老家園找到了答案。
上午,“燦爛余暉”實踐團在江寧區雨花敬老家園走訪,與園內黨齡超50年的老黨員、扎根基層30余載的老干部展開座談。老人們懷揣著對黨的赤誠,將紅色傳統融入日常工作,他們結合過往參與鄉村事務的經歷,分享了調解鄰里糾紛時“先聽群眾心里話再講政策”、落實惠民政策時“多跑田間地頭摸清實情”等經驗,為青年學子提供切實指引,讓“為人民服務”的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此次經驗傳遞,不僅讓老人們在發揮自身余熱中感受到被需要的價值,助力其自我效能感進一步提升,也讓“老有所為”的意義在互動中愈發鮮明。

走訪完后,團隊在雨花敬老家園活動室開展實踐活動。成員們組織開展手工課程,同時推出“銀發互助”模式,該模式以經驗傳承激活老人內生動力,推選有經驗的老人作為銀發導師,采用“一帶多”的方式帶動其他老人共同學習,讓老人們在互助中掌握新的技能,在彼此的鼓勵中增強價值創造的信心。手工課程結束后,為變現勞動成果,團隊通過社交平臺推廣手工作品,還為園區定制組建手藝工坊、策劃“好物市集”等創收方案。此舉不僅填補了老人們的生活空白,更讓他們憑借親手制作的手工作品獲得認可與收入,實實在在地收獲了成就感與幸福感。
此次江寧雨花敬老家園之行,實踐團既通過經驗分享讓老人們感知自身價值,又依托手工課程與創收計劃助力其實現價值輸出。未來,團隊將持續深耕適老服務領域,結合老人需求創新活動形式,最大程度調動老人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晚年生活中真正實現價值彰顯、綻放余暉光彩。
總結“燦爛余暉”實踐團的系列活動,以“基礎保障-賦能增效-價值實現”為路徑,為鄉村老年群體送去了切實的關懷與幫助,使老年群體自我效能感不斷提升。從幫助老人學做手工藝品等力所能及的小事,到助力他們依靠自己提升收入,實踐團用行動詮釋了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深刻理解。
為不斷深化助老幫扶效果,實踐團未來還將給鄉村老人帶來高校康養專業的護理知識、藝術院校的手工創作指導等專業資源,鏈接更多電商公益平臺、鄉村文旅項目等平臺,以此構建長效幫扶機制,推動鄉村養老助老事業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金女學子必將以更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躬身踐行“厚生”精神,在深刻全面把握國家養老服務政策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探索切實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效能感的可行性案例,以專業服務賦能鄉村老年群體,讓他們在晚年生活中更有尊嚴、更具活力,更有底氣、能力和信心融匯到鄉村振興的發展洪流中。(通訊員:劉嘉怡,劉洛文,成思,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