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大學“國醫少年”中醫藥文化實踐團隊深入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開展“本草同源·民族同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體驗瑤藥浴、探訪瑤醫藥坊、研學民族博物館、深入大盤山尋藥等活動,在實踐中感悟“藥食同源”的生活智慧,探尋瑤醫文化與民族歷史的深層聯結,以青春力量踐行中醫藥文化傳承,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圖為實踐團隊隊員在大盤山的合影 葉旭供圖)
藥浴傳情:一碗湯里的民族智慧共鳴
在金秀瑤族藥浴體驗館,團隊成員首先體驗了當地特色足浴。鐵鍋中翻滾的艾葉、透骨草與五指毛桃,煮出深褐色的藥湯,草木清香隨著熱氣彌漫。“這些草藥既能泡腳祛濕,五指毛桃燉雞更是醇香滋補。”當地向導的介紹讓隊員們恍然大悟:原來“藥食同源”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瑤族先民將生存智慧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學。當溫熱的藥湯漫過腳踝,暖意從腳底蔓延至全身,來自江南的學子與瑤族傳統醫藥文化完成了第一次溫暖對話。
(圖為成員體驗瑤藥足浴 何煒供圖)
在市集的走訪中,紫蘇炒菜、涼粉草制仙草凍、土茯苓燉排骨的飲食傳統,讓團隊看到瑤族人民對草木的深刻理解。“紫蘇發汗、黃精煮粥、桂皮驅寒,廚房就是藥房,飲食即是養生。”隊員何煒在實踐日志中寫道。這些代代相傳的飲食智慧,不僅展現了瑤族人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更成為連接不同民族文化的紐帶。
醫脈尋根:從博物館到深山的文化溯源
瑤醫藥坊的藥柜前,金毛狗脊、走馬胎等瑤藥標本散發著草木氣息,抽屜上的瑤漢雙語標簽見證著民族醫藥的傳承創新。在瑤族博物館,遷徙壁畫與古老瑤藥標本并置陳列:艾草驅瘴、葛根解乏、止血草療愈外傷,講解員道出瑤醫起源的密碼:“先民在遷徙中與自然博弈,草木既是食物也是藥材,瑤醫是民族生存史的活化石。”
大盤山的云霧間,向導指著“過山龍”藤蔓說:“它的根莖能緩解關節痛,藤蔓可做繩索,就像瑤族人民在逆境中活出多重價值。”隊員們看著巖縫中的兩面針、樹蔭下的七葉一枝花,終于讀懂:瑤醫的根,扎在土地里,更扎在民族血脈中。這種植根于民族歷史的醫藥文化,讓大學生們深刻認識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
(圖為瑤醫藥坊內的瑤藥陳列 宦燃供圖)
實踐育人:青年學子在瑤鄉收獲成長
在圣堂山的石階上,團隊與采藥老人的相遇成為實踐課堂的生動教材。“靠山吃山不是掠奪,而是對自然的敬畏。”老人手握“血見愁”草藥的身影,讓隊員徐嘉瑜明白:“課本上的‘生態保護’四個字,在這里有了具象的答案。”山間紅布條承載的瑤族信仰,湖畔回蕩的瑤歌,更讓青年學子體會到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瑤醫醫院的“三元和諧”理論、康養中心的雞骨草奶茶、瑤寨木屋里的藥膳晚餐,讓實踐從文化體驗升華為責任擔當。隊員尤嘉汶在總結中寫道:“當絞股藍奶茶的清香與藥浴的暖意交織,我突然懂得: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讓古老智慧在當代煥發新生。”這種認知的升華,正是實踐育人的生動體現——大學生在行走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此次實踐活動,揚州大學學子以醫藥文化為媒介,搭建起民族交流的橋梁。他們用腳步丈量瑤鄉大地,用心靈感悟民族智慧,不僅記錄下瑤醫文化的珍貴資料,更在實踐中深化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認識。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言:“實踐是最好的課堂,當青年學子真正走進民族地區,才能讀懂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才能在傳承中創新,在團結中奮進。”這場跨越千里的文化尋根之旅,不僅為瑤醫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力量,更成為新時代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