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濤聲,不僅見證歲月更迭,更激蕩著民族交融的回響。7月,揚州大學醫學院國醫少年中醫藥文化實踐團攜手外國語學院“千年運河・民族共融”實踐團的成員們,踏上了一段探索之旅。這支由滿族、漢族、彝族等多民族學生組成的團隊,以“挖掘運河促進民族交融底蘊,探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為主題,在江蘇揚州的運河兩岸,追溯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足跡,感受著新時代民族共融的生動實踐。
(圖為“千年運河・民族共融”團隊、國醫少年實踐團合影。楊真情供圖)
運河“史脈”:千帆閱盡文明匯,各族共鑄運河魂
實踐團的首站來到了揚州大運河博物館,一場“江蘇大運河沿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主題展,為成員們打開了理解運河與民族關系的歷史窗口。通過細細觀展,大家梳理出運河作為南北文明紐帶的重要作用——它見證了多民族商幫在經貿往來中實現的文化碰撞與融合。從元代回回人參與運河治理,到明代鄭和率船隊借運河揚帆出海等歷史片段中,成員們深刻解讀出流淌在運河血脈中的“民族基因”,明白了這條人工河道早已成為各民族共同書寫歷史的見證。
古鎮“文脈”:碼頭繁華映互市,烽煙淬煉民族情
團隊的第二站是邵伯古鎮景區。在這里,成員們將《運河攬勝圖》中的畫面與當下的古鎮場景相對比,深入分析出清代邵伯碼頭的繁華背后,運河對于促進各民族互市貿易的強大推動作用。隨后,大家走進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深切體會到當年各族軍民攜手并肩、浴血奮戰的精神傳承,這種精神早已融入運河兩岸的文化基因。此外,團隊還與非遺傳承人展開深入交流,詳細記錄了回族剪紙、滿族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運河沿岸經過長期交流融合后所發生的演變,見證了文化在碰撞中煥發出的新活力。
(圖為國醫少年實踐團、“千年運河・民族共融”團隊參觀合影。許嘉逸供圖)
現代“實踐脈”:黨建引領聚合力,共治共享譜新篇
第三站,團隊將目光投向八里鎮黨建文化示范帶,聚焦現代社會中民族共融的鮮活實踐。在社區共建座談會上,成員們了解到多民族居民積極參與“運河生態管護”項目,共同為守護運河生態貢獻力量。在考察葫蘆河沿岸管網建設時,大家發現各民族的建筑技藝在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治理文化”,展現了新時代各民族在實踐中合作共贏的智慧。
(圖為國醫少年實踐團、“千年運河・民族共融”團隊參觀合影。田艷超供圖)
通過“烽煙淬煉民族魂 紅舫再續運河春”主題調研,國醫少年實踐團、“千年運河・民族共融”實踐團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運河作為“民族交融動脈”的重要價值不容小覷。同時,團隊也進一步探索出以文化認同為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模式。實踐團成員們堅信,只有不斷深化對運河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傳播,才能讓這條承載著千年文明的紐帶,在新時代持續煥發團結奮進的力量,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民族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