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的清晨,高埔崗老街的青石板路還浸在晨露里,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舞躍獅騰”突擊隊的成員們已經忙碌起來。三腳架支起的聲響、相機包拉鏈的拉動聲、年輕人們此起彼伏的笑語,像一串輕快的音符,為這條靜謐的老街注入了鮮活的氣息——他們正在布置“青春照相館”,準備用鏡頭為社區里的人們編織一場關于時光與自我的美夢。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的阿姨 李澤攝
當突擊隊隊長李澤和指導老師余暢注意到這位環衛阿姨時,一個想法在他們心中同時萌生:邀請她成為“青春照相館”的主角。面對邀請,阿姨起初靦腆推辭:“還得干活呢。”李澤和隊員鄺煒明二話不說,接過掃帚替她清掃起來。看著年輕人笨拙卻認真的動作,阿姨終于笑著點頭。由于阿姨聽力不佳,精通客家話的隊員韋寶星主動充當“翻譯”,在耐心溝通下,阿姨眼里的緊張逐漸化為信任。
圖為團隊成員與阿姨溝通 陳奕敏攝
在青春照相館里,隊員們用關懷為阿姨開啟了一場“煥新”之旅。林樂淩同學為她細心化妝:溫熱的毛巾輕拭面龐,眉筆勾勒出被風霜淡化的輪廓,腮紅與唇釉為常年勞作的膚色添了一抹亮色。更衣環節,阿姨第一次觸摸到旗袍的光滑面料,手指微微發顫。“真好看!”當她身著紅色旗袍走出時,隊員們由衷的贊嘆讓她挺直了腰背,鏡中的自己仿佛穿越時光,重現青春。
圖為團隊成員為阿姨化妝 韋寶星攝
交流過程中,因阿姨不太懂普通話,精通客家話的韋寶星同學立刻成為溝通的“橋梁”,一來一往間,隔閡慢慢消散。大家這才知曉,阿姨有先天性聽力障礙,家境貧寒,全靠高埔崗街道幫扶才慢慢穩定下來。助聽器是街道捐贈的,像給她的世界開了扇小窗;日常油米等物資,也有街道關懷。阿姨說這些時,眼角眉梢都是感激,把街道的好記了一遍又一遍。談及拍照經歷時,阿姨的雙手不自覺地絞在一起,指節處的老繭在陽光下泛著微光。“以前啊,就是社區送米面油來的時候,站著照個相,自己從來沒有拍過這種正式的照片。”她的聲音輕得像一片落葉飄過,眼角卻泛起羞澀的漣漪。 訪談中,阿姨緩緩打開話匣子:16歲就失去父親,父親曾統領三個單位,但忙碌的工作讓他難顧家庭。母親拉扯八個孩子,難免有疏忽,自己打小就學會獨立,慢慢養成勤勞能干的性子,這性子陪她走過許多艱難時刻。如今除了環衛工作,她還在自家小塊地種菜自給,菜葉子上的蟲眼,都是生活的印記。她每天從早6點忙到11點半、下午2點半到5點半,獨自清掃高埔崗文化廣場周邊街道,那片街道被她掃得像面鏡子。因熱愛勞動、愛干凈,她常被居民夸贊。說著說著,阿姨的眼角泛起細碎的光,那笑意里裹著歲月的咸澀,又透著溫軟,像夕陽下晾曬的粗布衣裳——風吹日曬的痕跡里,藏著細密的暖。
圖為團隊成員與阿姨交流 駱小惠攝
訪談結束,陳卓和唐馨引著阿姨往攝相室走去。隊員與老師簇擁在側,鏡頭亮起的瞬間,阿姨肩膀還繃著些微緊張,臉上表情不太放得開,顯得格外拘謹。她低著頭感慨道:“這輩子還沒正經拍過照片呢,結婚那會兒家里窮,連張結婚照都沒留下。”可聽著“阿姨您笑起來特別精神”“就這個動作特別優雅”的贊美,那份拘謹漸漸消散,嘴角慢慢揚起自信的弧度。快門“咔嚓”作響,將這些松弛又明媚的瞬間,定格進光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