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倡導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生,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各級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利益相結合,以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常伴左右,益路同行”暑期實踐團隊走進常州市武進區,以生態環保為核心主題,通過理論學習、實地探訪、科技體驗等多元形式,深入探尋區域生態治理的創新路徑,用青春力量踐行綠色發展使命。
圖為團隊合照。蔡云飛攝
2025年8月7日上午10時,實踐團隊準時抵達武進科教城創研港,一場干貨滿滿的生態環境專題講座在此拉開帷幕。講座中,業內專家圍繞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現狀、相關立法以及工業污染治理技術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解讀,既有“雙碳”目標下的宏觀戰略分析,也有武進區在水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控中的具體案例剖析。隊員們結合專業知識,就“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青年在環保行動中能做些什么”等問題與專家互動,現場氣氛活躍。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認真聆聽生態環境保護講座。蔡云飛攝
武高新規劃館則通過城市規劃沙盤、沉浸式影像、互動顯示屏等多元載體,呈現出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綠色發展藍圖”,讓隊員們直觀地感受到武高新這一現代化熱土的無限潛力。“你看這個區域,原本是傳統工業區,通過‘退城進園’和產業升級,現在建成了生態產業園,還配套了綠色能源供應系統。”講解員如是介紹。團隊成員蘇航在參觀心得里寫道:“好的發展,是讓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發展——武高新的規劃,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經濟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美好前景。”
圖為隊員在武高新規劃館了解綠色發展布局。蔡云飛攝
下午2時,團隊抵達武進污水處理廠。在金鷺峰經理的帶領下,他們開啟了一場“科技+環保”的探秘之旅。金經理介紹道:“工業污水處理中最棘手的就是惡臭氣體排放,這套設施通過‘吸附+分解’的雙重工藝,能將廢氣凈化率提升至98%以上,真正實現‘污水變清、廢氣達標’。”污水處理車間的“AR智慧管理系統”更是令人驚嘆,能夠幫助工作人員通過語音和手勢進行指令交互、精準提升管理水平。
對此,隊員俞悅興奮地說:“以前我們都覺得污水處理是枯燥乏味的‘臟活累活’,今天這次污水廠之旅才讓大家發現,科技能讓環保工作變得如此智能和有趣!生態治理的未來,一定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
圖為污水處理廠AR智慧管理系統。蔡云飛攝
8月8日上午,團隊驅車來到滆湖公園,抵達隸屬于江蘇省常州環境監測中心的全國首個地級市環境監測綜合性特色野外臺站——滆湖生態觀測試驗中心展館,在生物監測專家王雷的引導下,隊員們在這個生態保護的觀測基地、科研基地和科普基地開啟了一場貼近自然的“生態課堂”。
展館一樓,陳列著多種本地動植物、鳥類、魚類標本,二樓的水生生物特色展廳則更加吸引隊員們的目光。王雷帶領隊員們了解了具有“水質指標生物三巨頭”美名的EPT昆蟲(蜉蝣、石蠅、石蛾),通過對比不同污染程度下它們的生存狀態,揭示了“水中小生物,生態大文章”的道理:“它們(指EPT昆蟲)對水質變化極其敏感,一旦水體出現污染,它們的種類和數量會立刻發生改變,堪稱天然的‘水質監測員’。”
圖為隊員在滆湖生態觀測試驗中心展館參觀標本。蔡云飛攝
隨后,團隊前往滆湖大型水生植物實驗點。王雷指著長勢喜人的水草說,“滆湖曾因過度養殖導致水草消失、藻類暴發,近年來通過‘種草護水’等修復措施,才逐步恢復了生態平衡。”隊員們蹲在池邊仔細觀察,不時拍照記錄、交流心得。“原來一草一藻的生長,都關系著整個湖泊的健康。”隊員陳斯衎感慨道,“生態保護不僅需要宏觀治理,這些微小卻關鍵的自然細節更是不能放過。”
圖為隊員在滆湖大型水生植物實驗點觀察水草生長狀態。蔡云飛攝
“綠水青山的守護,需要理論的指引,更需要腳踩泥土的實踐。”實踐團隊負責人蔡雨珂在總結時表示。從生態講座的理論啟蒙,到規劃館的藍圖展望,從污水處理廠的科技體驗,到滆湖濕地的自然觀察,兩天的行程讓隊員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從抽象到具體的深刻認知。
此次武進實踐之行,不僅讓團隊成員們看到了科技賦能生態治理的創新成果,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地方在綠色發展中的堅定決心。他們紛紛表示,將以青春之力守護綠水青山,小到參與環保志愿服務,大到未來投身生態科研領域,他們將用自己的方式與社會各界“益路同行”,共同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篇章。
(通訊員:陳斯衎、何祺妙、蘇航、曹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