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薯鋪共富路 銀發力量守鄉土——浙江農林大學“‘兩有’興農青騎兵”門村村實踐紀實
為深入挖掘鄉村振興實踐經驗,探尋共同富裕發展路徑,8月14日,浙江農林大學“‘兩有’興農青騎兵”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文法學院公共管理學科講師金菁的帶領下,奔赴衢州市開化縣桐村鎮門村村,開展對話村書記與產業發展調研活動。圍繞“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探尋門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特色實踐。
一、產業賦能:小香薯串聯區域共富網
上午,實踐團抵達門村村,在黨群服務中心與門村村黨委副書記童樟民展開訪談。談及產業發展,童書記強調:“農業是農村發展的根本,也是山區縣鄉村振興的重要出路。”為此,門村村打造了“幸福公社”特色共富品牌,依托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集中流轉700畝土地及3000畝經營性林地,分類種植小紅薯、水稻、水果玉米、太秋田柿、中藥材和龍頂茶等經濟作物,形成規模化的茶園、果園、田園,有效解決了農地拋荒、資源分散的問題。
小香薯是村中的特色產業,門村村不僅自身大力發展,更帶動鄉鎮其他8個村共同種植,形成區域聯動格局。在產業鏈延伸上,阿里巴巴公益與開化縣政府合作的“開化產業公益創投計劃”首個項目落地小香薯產業,產銷企業浙江果鏈科技有限公司與桐村鎮9個村集體合資成立浙江桐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統籌小香薯的種植、開發與銷售,真正實現了“一個產業帶動一片發展,一群人共奔富裕路”。
二、治理創新:銀發力量激活鄉村治理
針對村中常住人口近70%為老年人的現狀,門村村創新性推行“尊老治村”模式,構建“五個一”保障體系:一個共享食堂、一個共富工坊、一個健康驛站、一座村民議事堂、一座文化禮堂。同時,組建由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老鄉賢組成的“五老”治村團隊,讓長者成為村莊治理的“主角”,參與矛盾糾紛調解、日常事務監管等工作,為村莊發展注入“銀發力量”。
在養老服務方面,門村村建成桐村鎮示范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食堂配備民生送餐車,由村內低收入農戶擔任送餐員,既提供配餐服務,又兼顧代買代辦、失能老人突發情況反饋等工作。包括童書記在內的多位村干部均持有護理證,可提供基礎護理服務。此外,村里每季度會舉辦老人聚餐、敬老樂活動,每月開展義剪服務,重陽節、兒童節等節日還會組織匯演、健康體檢等活動,經費由鄉鎮民政、鄉賢基金和村集體共同承擔。這些舉措既解決了外出子女的后顧之憂,也推動了村民反哺村莊的良性循環。
門村村還注重人才培育,2019年建立大學生數據庫,在文化禮堂讀書角設立大學生榮譽墻并發放獎學金,為村莊未來發展儲備“新鮮血液”。
三、實地走訪:從數智生活館到文化禮堂
訪談結束后,實踐團在童書記的帶領下參觀了門村村農事服務中心(兼鄉村數智生活館),觀看村莊發展紀錄片,聆聽童書記講述個人扎根鄉村的經歷及小香薯基地建設的故事。之后,實踐團走入門村村文化禮堂,童書記向實踐團總結了他的20字治村經驗:黨建引領、資源整合、搶抓機遇、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在實踐之行臨近尾聲時,童書記坦言,當前門村村的發展正面臨年輕力量匱乏的困境。針對這一現狀,實踐團與童書記深入交流后,就在門村村開展長期實習工作達成共識,通過年輕力量引入與實踐成長賦能的雙向聯動,有望為門村村的持續發展積蓄活力。
四、實踐總結:鄉村振興的門村啟示
本次實踐通過深入調研門村村的產業發展與基層治理,總結出三點啟示:一是產業共富需抱團發展,門村村以小香薯為紐帶,聯動周邊村莊形成產業鏈,借助公益力量與企業合作拓寬銷路,為山區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模式;二是基層治理要因地制宜,針對老齡化現狀,門村村激活銀發資源,讓老年人從被服務者變為治理參與者,既破解了治理力量不足的難題,又傳承了鄉土溫情;三是鄉村發展需內外聯動,通過完善養老服務吸引外出村民反哺,通過培育本土人才儲備發展動能,形成“留人”與“引人”的良性循環。
后續,實踐團成員將依據調研資料完成調研報告的撰寫,既為門村村宣傳積累素材,也為其他鄉村的共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范例。此外,團隊成員也將在近期前往門村村開展長期駐村實習,以青春之力扎根鄉土,切實助力鄉村振興。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