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7月23日,“蘇韻拾遺”社會實踐小隊開展了為期10天的蘇州非遺文化調研活動,通過尋訪參觀、實地拍攝、專題訪談、制作體驗等方式,感受蘇州非遺文化的魅力,體驗蘇州非遺文化。以青年視角記錄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行前準備工作:明確調研目標
7月14日,為確保調研活動順利開展,團隊在出發前明確了核心目標:調研蘇州非遺傳承現狀、分析保護難點、探索活化路徑。組長按成員的特長進行分工,規劃走訪路線。團隊成員提前收集并整理了蘇州剪紙、評彈、昆曲等非遺項目的資料,設計調研問卷,備齊調研物資,為實踐活動做好充分準備。
探訪鴻飛剪影館:非遺剪紙的傳承與創新
7月15日,團隊前往鴻飛剪影館。步入店中,梁上掛著黑底紅字的“鴻飛剪影”,墻上案桌上鋪滿了各式各樣的剪紙作品,左手一張紅紙,右手一把剪刀。團隊成員聆聽館長的講解,了解剪紙背后的發展歷程,以及現階段的實際狀態。在參觀的同時,隊員們也親自體驗了剪紙的快樂,并且深深感受到了傳播這一項非遺技藝的困難與意義。張鴻飛老師出于對大眾的審美了解而做出的種種改變,讓團隊成員們看到了傳統非遺技術在改革創新方面做出的調整與進步。
走進一團和氣館:探秘木刻年畫的千年技藝
7月16日,團隊到一團和氣館進行參觀,系統學習木刻年畫的發展歷史,重點觀摩明清時期代表作品,深入了解了蘇州年畫的地域特色。在工藝體驗環節,大家現場觀摩了非遺傳承人的雕刻演示,親手體驗了傳統水印年畫制作過程,并學習了基本雕刻技法。參觀過程中,還欣賞了博物館珍藏的幾幅巨型年畫。這些珍貴的展品讓團隊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傳統年畫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歷史文化的生動載體。
奇奇怪物泥塑店初體驗:指尖上的非遺傳承
7月17日,團隊去到蘇州奇奇怪物泥塑店。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參觀了各式各樣的泥塑作品,講解員詳細地介紹了每一件作品的創作背景、寓意以及制作工藝。參觀結束后,隊員們還參與了泥塑制作體驗活動。在專業泥塑藝人的指導下,隊員們從最基礎的揉泥開始,嘗試著塑造簡單的造型。看似簡單的揉泥,實則大有講究,要將泥土揉得細膩、有韌性,才能為后續的塑形打下好的基礎。在塑形過程中,大家都發揮著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了屬于自己的簡單泥塑作品,親身感受傳統手工藝的艱辛與快樂。
駐足評彈博物館:聆聽穿越百年的吳韻雅音
7月18日,團隊抵達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展館通過豐富的文物陳列、場景復原和多媒體互動,系統展現了評彈的起源、發展與繁榮。蘇州評彈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通過音頻片段與表演視頻,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不同流派的藝術特色,仿佛能聽見當年藝人在書場中引得滿堂喝彩的盛況。展館的核心區域是一座復原的傳統書場,隊員們觀賞了傳統評彈表演《珍珠塔》選段。兩位藝人一坐一站,三弦輕撥,琵琶輕挑,吳儂軟語隨著琴弦流淌而出,眼神流轉間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漫游昆曲博物館:品鑒'百戲之祖'的千年風雅
7月19日,團隊前往中國昆曲博物館進行參觀,在陳列館中跟隨講解員的腳步,系統地參觀了“昆曲歷史與發展”常設展,通過圖文展板、戲服道具等實物展柜了解昆曲源遠流長的傳承脈絡。其中,團隊成員重點觀摩了“舞臺藝術”展區。數字化互動裝置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生,隊員們學習了生旦凈末丑的行當分工并跟隨虛擬角色學習簡單的身段動作,沉浸式感受昆曲的藝術魅力。
下午,團隊成員在西廡廊觀賞試聽了名作《長生殿》《桃花扇》,婉轉的水磨腔與絲弦之聲承載著深厚底蘊,使蘇州方言與昆腔在互相交織中讓“百戲之祖”的文脈生生不息。
尋跡狀元文化館:蘇州文脈中的科舉春秋
7月20日,團隊前往蘇州狀元文化博物館,依次參觀了“科舉制度沿革”“蘇州狀元群體”“科舉考試場景復原”等展廳,通過清代殿試卷、狀元及第匾額等實物展板,系統了解科舉制度的歷史演變及蘇州地區狀元輩出的文化現象。
之后,團隊成員們參與聆聽了工作人員展示的專題講座,結合歷史檔案,分析了蘇州文教興盛的多重成因,并對所獲的啟示進行自發討論。團隊成員深入了解科舉制度的變革和歷史意義,以及蘇州狀元文化對現代教育的獨特影響。同時,通過場景體驗直觀感受到的士子求學精神,讓大家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應生生不息地流傳與發揚。隊員們紛紛表示會在后期實踐活動中整理參觀資料,以實踐行動助力狀元文化的發展。
徜徉絲綢博物館:經緯間織就的科技與傳承
7月21日,團隊抵達蘇州絲綢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絲綢博物館的各個展區。歷史館里,戰國時期的絲綢殘片和唐代的華麗織錦讓大家大開眼界;非遺廳中,師傅現場演示宋錦織造,隊員們親手體驗了繅絲過程;現代館展示了絲綢在醫療、航天等高科技領域的創新應用,完全顛覆了大家對傳統絲綢的認知。
問及傳承困境時,非遺傳承人表示:“宋錦工藝繁復,一名熟練織工需培養十年以上,但市場對高端手工織物的接受度有限,年輕人更傾向快時尚,傳統技藝面臨斷層風險。” 此外,研究員介紹:“我們正嘗試用數字化手段保存織造技藝,如3D掃描古代紋樣、AI輔助設計新圖案,并與時尚品牌合作開發年輕化產品,讓傳統絲綢‘活’起來。”
資料整合與總結:凝練非遺之旅
7月22日,團隊整理調查資料和拍攝的素材,補充并完善圖文報告。7月23日,團隊將調研成果系統整理成實踐報告,并完成了非遺文化宣傳視頻的制作。最后召開總結分享會,團隊成員深入交流調研心得,共同探討非遺文化的創新傳承路徑,為本次實踐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通過本次蘇州非遺文化探尋之旅,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實地走訪剪紙、年畫、昆曲等非遺項目的切身體驗,不僅讓大家領略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感受到傳承人們堅守匠心的精神力量。在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入交流中,團隊認識到非遺保護既需要堅守傳統精髓,更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作為青年大學生應最大化地利用自身的力量與專業才能,幫助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走向人民大眾,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動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以更加鮮活的形式重回大眾舞臺,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本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實踐中提升了調研與溝通能力。同時,在探索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過程中,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未來,團隊將持續以青年視角探索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為蘇州非遺的活態傳承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