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服務實踐的通知剛在校園發布,我和幾個同學就報了名。那時的我們,對 “基層服務” 概念模糊,只想著 “做些有意義的事” ,卻沒想到,在 雙河社區的四十天,會讓 “青春” 與 “基層” ,碰撞出那么多溫暖又深刻的火花。
初到社區,書記帶我們熟悉環境,老舊的居民樓、狹窄的街道、隨處可見的 “牛皮癬” 小廣告,和想象中 “基層治理” 的宏大敘事不同,這里滿是細碎的生活褶皺。我們的第一項任務,是幫社區老人做 “適老化改造” 調研,敲開第一戶門時,70 歲的李奶奶開了門,屋里昏暗,家具老舊,她聽力不好,要扯著嗓子交流,交流完硬塞給我們糖,說 “年輕人來家里,熱鬧” ,那一刻,基層的 “溫度” ,從老人顫抖的手心里,緩緩淌出來。
調研中,我們發現社區老人需求各異:有的需要安裝防滑扶手,有的希望有人定期陪診,還有的盼著能有簡單的文娛活動。為把調研做細,我們挨家挨戶走訪,記滿了幾大本筆記,也聽了無數故事 —— 有老人子女在外地,守著老房子盼春節;有退休教師自學手機,卻總搞不懂健康碼 …… 這些故事,讓 “基層服務” 不再是冰冷的課題,而是關乎無數個真實的人生。
基于調研,我們策劃 “銀齡互助” 行動。組織會手機操作的老人當 “小教員” ,教其他老人用微信視頻、預約掛號;聯系社區醫院,推出 “青春陪診隊” ,陪老人看病、拿藥;還在社區廣場辦 “夕陽茶話會” ,讓老人分享年輕時的故事。第一次茶話會,李奶奶戴著老花鏡,給大家講她當紡織女工的歲月,講到激動處,眼角的皺紋都在發光,我們在臺下聽得入神,原來基層的土壤里,埋著這么多鮮活的人生寶藏。
除助老,社區環境整治也是重點。我們跟著網格員清理樓道堆積物,遇到居民不配合,說 “這是我家的東西,憑啥扔” ,好說歹說才溝通明白。清理完的樓道變得通暢,有居民悄悄給我們送冰鎮汽水,說 “年輕人做事踏實” 。后來組織 “社區美化日” ,居民們自發參與,老人帶著孫輩,婦女拿著掃帚,原本臟亂的小花園,被種上花草,畫了墻繪,成了社區新風景,基層的 “共治” ,在汗水與笑聲里,慢慢成型。
實踐后期,我們參與社區 “反詐宣傳” 。制作生動的反詐手冊,在社區廣場擺攤位,用情景劇教老人識別詐騙。有位大爺聽完,說之前接到 “中獎電話” 差點信了,現在知道 “天上不會掉餡餅” ,拉著我們要多講幾場。看著居民從警惕到信任,明白基層服務不是 “做完就走” ,而是要真正把知識、把關心,種進大家心里。
四十天結束,社區書記給我們開總結會,說 “你們這些大學生,帶來的不光是勞動力,是讓社區更有活力的光” 。離開時,李奶奶在路口送我們,揮著手說 “常回來呀” ,陽光照在她的白發上,像撒了層金粉。
這次社區服務實踐,讓我們明白:基層不是遙不可及的 “治理單元” ,而是無數個需要被看見、被溫暖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