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康養領域政策號召,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7月28日起,西京學院醫學院“智慧康為養路,適老啟新章”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團隊先在商山康復醫院提供志愿服務,后深入西安市灞橋區新合街道多地調研,用專業與熱情為康養事業注入青春力量。
商山康復醫院:以陪伴為匙,叩響康復之門 7月28日至31日,7名志愿者在商山康復醫院開啟了為期四天的實踐。該醫院專注精神醫療康復,秉持“讓患者得到有尊嚴的醫療照護”使命。
實踐首日,團隊成員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參觀病區與治療室,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耐心與關愛,讓大家直觀了解康復流程。隨后,成員們分組進入病區,在醫護指導下開啟實踐。
次日,成員們協助基礎工作:早餐時為患者盛飯、維持秩序;飯后觀摩藥物分發,關注患者服藥情況;還學習測量體溫、清點人數及護理記錄規范。
第三天,成員們已能在老師監護下獨立分發藥物,細致確認患者服藥情況。患者活動時,他們全身心陪伴,一同拼拼圖、涂色、寫毛筆字、下棋,在互動中傳遞關懷,也加深了對患者心理需求的理解。
第四天,成員們參與治療環節,核對患者名單并安全送達治療室。醫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專業同學在老師指導下嘗試艾灸操作,深化了對康復治療流程的認識。
灞橋多地:以調研為基,繪就適老藍圖 結束醫院志愿活動后,12名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實踐團隊,深入西安市灞橋區新合街道草店村、興南村、余家村等地,開展為期三天的實踐活動。
團隊開展《老年用戶健康情況及健身鍛煉基本情況調查問卷》調研,涵蓋多方面問題。數據顯示,超七成老人依賴社區戶外器材鍛煉,卻面臨器材高度不適、扶手防滑性差等物理障礙;近半數反映器材晃動、夜間無反光標識等安全隱患;七成老人因說明文字過小、圖示復雜不會正確操作。78歲的張爺爺就提到想練太極輪但握把太細打滑,練幾分鐘就不敢練了。
針對這些問題,志愿者當場與社區工作人員討論解決方案,如為常用器材加裝可調節扶手和防滑握把、增設反光警示貼、簡化使用說明等,讓社區對適老化改造細節更清晰。
實踐最后,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召開智慧康養工作研討會。基于調研成果和前沿理念,團隊提交社區智慧康養建設初步方案,從硬件改造、服務優化、科技賦能三個維度提出具體措施,為社區適老化建設規劃提供重要參考。
總結:青春之力,助力康養新篇 此次暑期實踐活動,實踐團隊成員通過在商山康復醫院的志愿服務,踐行了社會責任,傳遞了溫暖與關懷,深化了對康復醫療行業的理解;在灞橋多地的調研實踐,為社區適老化建設貢獻了專業智慧,實現了“讓專業知識服務家鄉發展”。
活動不僅提升了同學們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更通過“校社聯動”為康養事業注入新活力。未來,實踐團隊將持續深化與相關單位的合作,讓智慧康養的種子生根發芽,為我國康養事業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共同開啟適老服務嶄新篇章。
指導教師、帶隊教師:胡亞南、武昆、雷毅
通訊員:張茜雯